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开局谋逆,皇上请退位 > 第227章 禁海的危害

第227章 禁海的危害(1 / 1)

此刻,秦骁恨不得直接上去,将这个新来的礼部尚书揍一顿,这些人满嘴都是四书五经,经义。

不讲实用,只求将儒家文化传承出去,可每一代皇帝都将儒家奉为盛典,可到了最后呢?

官员满嘴的仁义道德,不做实物。

而下面的百姓又盲从不知朝廷只知家法,这样一代代下去,读书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而百姓就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下变得愚昧无知。

所以想要解开这种困局,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

而学校正是秦骁的第一步。

“先按照朕的做,至于书籍和饭食,自有朕的内怒。”

秦骁无奈,只能先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拿出银子来对付这种情况,毕竟要花国家的钱,大臣们肯定在其中左挡右拦,所以秦骁只能出此下策。

反正现在的工厂如日中天,自己应该算是皇帝当中最有钱的一个,学校的花费可以说是毛毛雨。

“可是陛下,君王之道,贵在自知之明,知己者方能知人,知人者方能治国。若奇淫之道盛行,如何治国?”

闻听皇帝蛮不讲理,新任礼部尚书也是不甘示弱,直接说道。

“哦,你跟朕谈君王之道?”

秦骁听着

礼部尚书的言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知道礼部尚书多以仁义礼智信为基准,儒家学说配合,但书生谈治国?

“朕在内阁查看了你的履历,今年四十有八,是前朝科举状元,待大虞初创之时因无人可用进入官场,任扬州通判,后来一步步爬到了如今的地位,是吧?”

礼部尚书没想到皇帝对自己的履历十分清楚,因此只能应声说是。

“臣本读书人,自小通读四书五经,后经过科举考取状元,大虞立国之后,臣本着为官一任的想法担当通判,然后一步步走到现在,都是靠着仁义二字,不知陛下为何有此一问?”

“你的学问都学到狗肚子去了?”

秦骁大怒道。

“为官需要的是能力,治理旗下的百姓,帮着官府管理好百姓的衣食住行,可朕看你满嘴仁义道德,又有何能力替朕管理一方百姓?”

说着,秦骁拿出了东厂给自己准备好的资料。

“你任通判之时,每日吟诗作对,具体事务都交给下属去做。然后接任知府,可你依然不肯放下所谓的读书人架子,只是靠着江浙富裕完成税收,虽然你不曾贪污受贿,但你的功绩如何?”

“你现在知道旗下百姓多少?每年得税收多少?修缮城墙,应该从何处下手?……”

这……

听到皇帝的这么说,殿内的众多臣子竟然齐齐地吸了一口气,这不是师爷的责任吗?

要说经典,四书五经吟诗作对这些臣子不能屈居第二,可这些事务?

“那朕下发一道圣旨,要求整顿河道,你知道该如何处置?”

“别跟朕说先招纳民工,然后按照师爷的吩咐弄,朕找你当官而不是师爷,是要你帮忙的?”

“可是臣现在身为礼部……”

礼部尚书明显不服。

“礼部?好那朕问你,四海来朝,应该如何接待,按照什么级别?花费多少?……”

随着皇帝这一番问话,礼部尚书顿时沉默了下来。

自己知道儒家经义,知道大学中庸,可从来没在书本里看到这些东西,难道这不是自己属下的师爷帮忙的吗?

要知道替天子牧民是为官之道,可接下来怎么做,包括礼部尚书一大批人根本分不清自己应该做到哪里,所以随着皇帝这一问话,直接懵了。

物尽其用这是他们的做法,当然这样并没有错。

可是做官不知道行事方案,不知道具

体措施那就是错的,毕竟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下属而自己什么都不懂。

而对于上位者更是如此,要把不同才能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他相应的作用。

就好像这位新上来的礼部尚书,方正刻板做事一丝不苟,如果让他接待外宾,他肯定能做到事无巨细有条有理。

但一旦涉及具体的方案,他就直接被问住了。

当然,这也不是他的错,毕竟大多数的官员不屑于了解具体的事务,只是觉得自己身居高位应该如此,毕竟他们认为自己是要约束皇帝的一言一行附和明君的做派。

这才是臣子应该做的事。

可事实真该如此吗?

“算了,年关将至,朕也不想问责,今后一切事物大臣不必全知全能,但也要知晓其中的道理。”

“就好像朕这次的学校,为何要学习你们嘴里的奇淫技巧,你们可以看看朕的工厂,哪个不是奇淫技巧才能创造出方便你们生活的东西,哪个奇淫技巧不是便利了百姓。军粮改革,火炮哪个不是你们说的奇淫技巧?”

秦骁说着,无奈地笑了笑。

现在大虞的人才还是不多,所以只能用这些一茬一茬的读书人

来帮着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够格吗?要不是军部、工部、户部都是自己人,那么大虞现在的一切都不一定能做到现在这么好。

“对了,朕有一件事,为何倭寇上岸之事你们不问问啊?作为大臣不应该直言不讳?难道是你们觉得禁海才是导致这事出现的原因?”

“怕朕再提禁海?”

随着秦骁再次提及这个话题,众多大臣冷汗直冒。皇帝猜测的没错,大家生怕皇帝一命之下大虞直接解除禁海,要知道这可是一直以来的古训。

毕竟耕作农田更能保障吃饭问题。

而实行海禁之后,无数原本靠海上贸易谋生的人失去了赚钱的渠道,也只好再回归农田,老老实实地种起粮食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国家富足。

当然这也是农耕国家的弊病,他们害怕倭寇,更害怕外来的风险,就好像鸵鸟一样只要将脑袋藏在土里,那就是最安全的。

可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

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秦骁并不认可。毕竟有据可查的例子,大多数王朝正是因为禁海导致自身少与外界交流,导致国民一直生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直到外来的洋枪大炮打了进来。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烽火晋察冀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谍海孤雁 贵女景昭 美利坚胜者为王 超时空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