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玄幻魔法 > 舍弟诸葛亮 > 第493章 你有过墙梯,我有诸葛计

第493章 你有过墙梯,我有诸葛计(1 / 1)

贾诩拼命阻拦夏侯渊、防止他冲动。但夏侯渊毕竟刚刚才死了侄儿,那股怒火又如何能轻易压制得住?

所以就在夏侯尚被杀后的第二天,夏侯渊还是组织了又一次的正面强攻攻势。

不过魏延那边也没闲着,经过一夜的补强,魏延把原本故意露出破绽的钓鱼城东墙南段,又加高了一尺多。把这个最薄弱的短板,稍稍补强一些。

并且重新在紧靠东墙南段的钓鱼山顶峰,又运上去了无数火箭和滚石。补充了各种守城战物资。

而对面的曹军,昨天毕竟刚刚被歼灭了大几千人,又有不少士兵被火焰烧伤后凄惨逃回。导致曹军各部的士气,普遍都比前一日又低落了不少。

所以夏侯渊的这次正面强攻,最终还是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防守方的魏延,当天付出了远比昨日还坚决的坚守意志,亲临一线督战,墙上的守军弓弩火力,也比第一天更为猛烈。魏延还亲自带着预备队在墙头巡逻堵漏,把偶尔靠飞梯杀上墙的曹军堵回去。

这也证明了:魏延如果想死死顶住曹军的强攻,以如今的防御工事坚固程度、以及眼下敌军的攻城器械完备程度,并不是做不到。

对曹军来说,这第二天的攻坚战,唯一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部队好歹没有再出现被成建制围歼的情况——你都没能突破关墙,没有部队深入重围,怎么可能被围歼?

正面的接触战,一天打下来死伤个千把人也就差不多了。相比于一次性大几千人的歼灭战,这点损失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夏侯渊亲自督战攻城,依然失败,他终于被当头的冷水浇得冷静了些,也彻底意识到,没有投石机和葛公车、云梯车,是不可能成功的了。

九月底的最后两天,醒悟的夏侯渊终于痛定思痛,改变战术,停止快攻,给部队十天到半个月的准备期,慢慢打造完重型攻城武器。

……

夏侯渊停止了进攻,魏延这边当然也不会闲着。

在确认夏侯渊把精力转投到了打造攻城武器上之后,魏延立刻抓紧时间,继续加固城防、打造新的防御设施。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动手之前,他也不忘召开一次军议,跟卓膺等副将、参军商讨一下施工的规划,也好有的放矢。

魏延开门见山问道:“诸位觉得,夏侯渊暂时蛰伏,其人力物力会重点投注在哪些攻城器械上?”

与会众人立刻议论纷纷,集思广益,倒也很快梳理出几条可能性。

最后由卓膺汇总了一下,分析道:“夏侯渊应该会重点打造云梯、葛公车和投石机。至于冲车,东墙只有一座城楼、城门,应该用不了多少。而井阑多半不会用到。”

魏延毕竟年轻,战术上也不可能想得非常全面,一时没反应过来井阑为什么没法用,就顺势多问了一句。

卓膺便随手一指旁边的钓鱼山主峰:“井阑只对平原城池好用,要高到足以对城墙居高临下。但这钓鱼城,南边有主峰,井阑、望楼再高也会被压制,夏侯渊应该不会白费力。”

魏延微微一愣,很快反应过来,自己倒是灯下黑了。好在战前军议时就把这些盲点梳理明白了,后续倒是不会白费精力。

还不到二十五岁的年轻将领,一时想不到也是正常的,总要在实战中不断成长。卓膺虽然不是名将,但他年龄比魏延大了十几岁,自然能对魏延形成一定的阅历补充。

魏延梳理清楚敌军的备战思路后,便开始讨论如何进行针对性的防御。

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利用这段时间,继续把东墙加高。

但是这個设想抛出去之后,大伙儿讨论了一下都觉得难度很大,收效反而不高。

“魏都尉,这土墙就算加得再高,只要曹军有了葛公车,依然可以登顶。曹军打造攻城器械的时间,最多也就半个来月。

靠我们这上万人,半个月能把三百丈的墙加到多高?现在一丈多,到时候也就两丈多,葛公车却可以轻易加到三四丈高。”

魏延听了劝,觉得很有道理。

城墙要加高,可不是仅仅把高度加高就行的,因为城墙的横截面是个梯形,你要确保稳固,必须造成重力坝那样,高度加一倍,横截面积就变成了四倍。

可以说,两丈半高的墙,施工土方量能是一张二尺高的墙的四倍。

而且防守方加高城墙,需要把整条墙都加高,进攻方却只要突破一点,这种防御加强的手段,显然不适合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战斗力。

倒是此战结束后、和平年代如果有慢工细活强化城防的机会,可以试试普遍加高城墙、再在外面包砖石。

既然否定了全面加高城墙,剩下的选项也就不多了。

魏延和卓膺众将又商议了一会儿,最后总算是集思广益、头脑风暴,让魏延自己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招数:

“有了!葛公车虽然犀利,但毕竟重心相对不稳,这个弱点也是诸葛先生反复告诫过我们的,所以葛公车在坡度大的地形就没法使用了!稍微施加一点推力就可能自行倾倒!在山坡上,还是只能用云梯车和掘城木驴等器械推进。

所以,我们不如把东墙原样放着,不再加高,也好麻痹曹军。但实际上我军偷偷把东墙背后的第二道鹿角壕沟防线加高加宽,营造成第二道‘东墙’。

这样做的好处是,东墙原本位于钓鱼山陡坡边缘,东墙外多是松软平地。而过了东墙之后,继续向西,东墙和原本第二道鹿角之间的地势,已经逐渐变高,坡度相对陡峭。

一旦曹军用上葛公车,他们也只能用于进攻第一道东墙,而第二道墙在陡坡上,葛公车根本推不上来,其他重型器械只要重心不稳的,到时候也无法使用了。”

卓膺等人听了之后,略一琢磨,都佩服魏延果然学得快,居然又给他想到了一招防守战术。

葛公车只能从平原上推过去打平城!想推到坡度较大的山区关墙底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或许有看官会觉得奇怪:既然魏延能想到这一点,那他第一次挖“东墙”抵挡夏侯尚的时候,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直接把墙往后退缩百来步、退到山坡相对较陡的位置起墙呢?

如果第一次就后退到陡坡上,不就省了二茬麻烦了吗?

但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魏延这样做的巧妙。

他第一道墙的时候,还真不能直接退到陡坡上筑。

因为平原上的土地才比较松软,适合快速挖掘大量土方。当时魏延要抢时间,还要在东墙内外两侧都挖掘很深的壕沟,外侧的壕沟要充作陷坑迟滞敌人,内侧的壕沟还要用来埋柴草浇鱼膏、便于钓鱼山顶峰的火焰滚石纵火。

如果直接在陡坡上筑土墙,地上浮土很薄,挖下去马上就是山体石头了,根本挖不开。那样既不能造出足够深的陷坑,也无法就地取够大量泥土。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魏延可以让第一道墙搭配迟滞攻城武器的大深度陷坑,第二道墙就不需要再有大深度陷坑了,可以术业有专攻。

而且现在时间也充裕得多,挖土麻烦些、需要从别处挖了运过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综合考虑了上述种种因素,魏延也就定下了“内外两道夯土城墙”的防御计划,趁着夏侯渊打造攻城武器这半个月,把第二道防线升级。

有了计划之后,魏延做事自然也是雷厉风行,当天就开始扩建东墙背后那道鹿角壕沟工事,改造成新的内城墙。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新的优化调整,也自然而然随着实践磨合而涌现出来。

比如,在施工到第五天时,随着第二道土墙初具规模,魏延突然意识到,可以把第一道墙和第二道墙,用纵向的土墙甬道连接起来,这样前后两道墙可以形成一个“U”字形,达到类似瓮城的效果。

当然,正常的瓮城应该是“口”字形的,两侧都要加纵向连接墙。

但魏延结合钓鱼山的实际地形,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因为北侧就是濒临嘉陵江的悬崖,没必要在那儿再修一道墙。只留南侧靠近钓鱼峰的甬道即可,少一条路,到时候防守起来也更容易。

而有了墙顶的连接甬道后,第一道东墙背面通往墙顶的阶梯就可以彻底拆除,这样曹军就算从城门突破、冲进了第一道墙内侧,也无法通过阶梯跑上墙顶。

正如一般的瓮城,在外侧的那道墙,是没有楼梯上墙的,只能从内墙内侧登上墙顶、再通过连接甬道前往外墙。

当然,上墙阶梯有上墙阶梯的利弊,连接甬道也有连接甬道的利弊。

连接甬道的弊端,就在于一旦敌军不是通过破门攻破外墙、而是通过葛公车、云梯直接登上外墙墙顶,那么他们也可以顺着甬道直接跑到内墙上。

然而,结合钓鱼山的具体地形,魏延造的这唯一一条连接甬道,偏偏还在钓鱼峰的滚石攻击压制范围内。

所以曹军就算靠葛公车夺取了外墙,再想沿着甬道奔跑到内墙上,也会一路被巨石砸,说不定还会被巨石垒断道路。

钓鱼山那险恶的地形,算是被魏延彻底玩明白了。

夏侯渊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疯狂升级攻城器械,自忖可以靠重型器械稳扎稳打破城,殊不知魏延的防御工事提升比他还快。

等夏侯渊终于可以结束闭关、发动总攻时,他所需要面对的,已经是一座跟半个月前完全不一样的钓鱼城了。

最新小说: 从零开始不做魔王 玄幻:是你们逼我称帝的 我在游戏世界抓凶手 犁汉 诸天轮回转生 宿主一身反骨,癫公癫婆颤抖 我通关了现实日常游戏 半岛的星辰 什么叫羁绊型御兽 嫁给怪物的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