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都市言情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要省钱,就拍一个人的电影

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要省钱,就拍一个人的电影(1 / 1)

《伤心者》到底算不算科幻?

这个问题也难免被讨论。

有网友做了一个投票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伤心者》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幻。

“我觉得不算吧?毕竟,电影里面,除了一百五十年后的何夕穿梭时空回到一百五十年前,而且只是以“灵魂”的形式存在,根本无法对这个时代做出任何的改变。

所以,这似乎真的不能算是科幻,因为科幻的元素太少,太少,更多的算是一部剧情片,或者放宽一点,算是软科幻吧?”

“肯定不算,顶多是一部披着科幻的皮的剧情片!”

“为什么不算?或许不是那么硬核,但是应该算吧?《微连续原本》,《大统一理论》时空穿梭,这些难道不是科幻元素?”

“算是伪科幻吧,毕竟所有的科幻元素,只是涉及到了皮毛,或者是当成背景板。”

这注定讨论不出一个结果来。

但是很快地就又有国内的科幻导演表示:“真正制约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的,依然还是成本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科幻电影的感受,印象,依然还是在于大特效电影!

其实李易拍过几部科幻电影,但是哪怕是当初的《人工智能》,其实成本也真的不算低了。

也就难怪大家会说,科幻电影的成本太高了。

本身国内电影这一块,虽然说票房市场比之过去增加了无数倍,可是电影的投资回报周期依然还是很长,而科幻电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初第一届科幻电影节的时候,李易拿出的《月球》其实算的上是低成本科幻电影了。

但是那样的电影始终太少太少,所以最初有人尝试着模仿之后,效果却只能说是非常一般。

为此,这个话题时隔几年又再一次被提及。

而这一次的《伤心者》热度如此之高,是,这部电影的成本应该是更低的,但是问题也在于此,《伤心者》可以说比《月球》更不具备可参考性。

科幻电影节的座谈会上,李易也被邀请上台。

有青年导演问李易:“你曾经说过,科幻电影未必一定是大制作,但是这些年来,小成本科幻电影,无一例外,都败的很惨,所以,到底小成本科幻电影之路,是否行得通呢?”

“当然,拿当初的《月球》来说,其实我说的很明白了应该?

单一的环境,物美价廉的主演,以及不需要多高科技的特效,这些加起来,其实就足够一部小成本电影了。

当然,剧本肯定很重要,我最近又有了一点灵感。

而如何缩减科幻电影的成本,我想首先重点还是在于,花大钱办小事和花小钱办大事的区别!

我们很多成本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如果不差钱那就无所谓了,可是如果想要花小钱办大事,那就必须节省。

这里的节省当然不是说随便乱省钱的。

这里有几个建议,供给大家参考。”

李易说着,底下的众多青年导演都纷纷拿出纸笔来等着记录。

“省钱第一招:用一个科幻概念代替那些科幻视觉!”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何用朴实无华的画面征服无数对科幻要求苛刻的观众!

如何做到这一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其实科幻电影的成本就解决了一大半!

当然,关键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接下来我就说说我的想法。

想要达到花小钱办大事,我们必须用6万的钱干出600万的活儿来。

这就涉及到了我之前提到的,用科幻概念替代那些科幻视觉,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点,科幻不是单纯地只有科幻视觉才叫科幻,一个好的科幻概念,同样的也是硬核科幻。

比如,我有一个关于平行世界的科幻故事,男主角为寻找凶手,不断穿越到爆炸灾难发生前8分钟的火车上,每一次回去又因不同的行为创造出不同的平行世界。但这个平行世界,恰恰和现实世界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这里我就无需耗费大量金钱去打造特效,因为正常世界已经寓于科幻之内了。

这里提到的一个科幻概念是什么?”

很快地就有人回答:“是时间循环?”

“不错,就是时间循环,大家认为这算不算是一个很硬核的科幻概念?”

“算!”

众人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那么我们接着说循环的好处,我这里的故事,尽管是一部以灾难开始的科幻片,但是我想影片用在灾难场景上的特效却只需要火车爆炸一个场面。

我们都知道,搞爆破,到处狂轰滥炸,同样的需要非常高的成本。

那么如何在合理地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拍出想要的效果,媲美花十倍百倍的钱的视觉效果来呢?

关键还是在于循环!循环的妙处,我相信此时应该有人已经能够想到了吧?”

“第二排那位,你说说看。”李易点了一个举手的导演说道。

“李导您好,我想是不是一场爆炸画面多次循环使用?”

李易打了个响指:“不错,这就是循环的妙处!因为我们的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同一段时间里面,反复的发生,那么爆炸自然也可以循环发生,那么一模样,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展现爆炸场面,循环一遍,我们可以多用一次,循环10遍,我们可以直接多用10次!如此一来,符合逻辑,又能够制造出大家想要看到的爆炸效果,又同时合情合理!

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我们只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碎片、灰尘、火光等素材的点缀,就可以让观众以为这是拍摄了很多次的爆炸的场面,可是实际上,我们同一场爆炸场面整整用了10次,乃至于更多次!

可是效果却完全不同,这就是花小钱办大事!

所以,循环是个非常有趣,又很适合小成本电影的概念,当然,这里剧本不可或缺。

省钱第二招:寻找一个“物美价廉”的领衔主演!

这个其实是老生常谈了,其实既然是小成本了,那么找大明星,真的没必要,国内有很多物美价廉,演技又好,形象又极佳的演员,他们完全可以担任主角。

科幻电影不同于其他电影,我们必须以创意和故事取胜,所以到演员这里,只要形象契合,演技足够,就可以了,不必去渴求大明星。

省钱第三招:其实和之前说的循环爆炸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室内小场景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在《月球》这部电影里面,其实我已经用到过了。

而再说说我的循环理念。

我们可以设计男主角在自己大脑幻想出的类似太空舱一样的小空间里不断醒来,在这样的密闭小空间中,主演可以在这里面完成他大部分的独角戏,可以让拍戏的过程中这个空间唯一的变化,只是随着他的状态越来越差而变得越来越乱而已。

另一个重要场景,发生在即将爆炸的火车上,为了免除在各地取景需要消耗的费用,我们可以在一些在火车上拍摄的场景都通过搭建一辆模型火车,在绿幕前进行拍摄,最后再合成火车外的风景来完成的。

这样的成本又可以大大节省!

除了要将影片的剧情进展全部控制在室内搭建的狭小场景之外,另一个省钱术就是重复使用镜头。

例如我提到的创意男主角不断在自己想象的类似太空舱的环境中醒来,每一次醒来都是同样的镜头,而每次当他穿越回即将爆炸的火车上时,也总是从相同的镜头开始的。一样的人物坐在一样的位置上,他会先把每个人之前的行为在脑海中过一遍,从中选出他怀疑的作案者。

尽管是不断重复相同的镜头,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剧情将这种重复变成了一种合理,并且在重复的同时,让整个影片还保持了干净利索的剪辑和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手法,这样的做法让影片在商业化的节奏之下又保证了实验性的叙事挑战,更重要的是还大大节省了开支。

省钱第四招:特殊化妆的点睛作用!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特殊的化妆,让视觉效果呈现出来让观众震惊的画面。

只是让李易哭笑不得的是,他说了这么多,结果大家关注的重点,却放在了李易说的这个想法和这个科幻新片上面。

《源代码》是李易参加科幻电影节期间激发的记忆。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源代码》真正的做到了李易之前提到的那几点。

其实小成本科幻电影,又想要硬核科幻,那么其实都是有共通之处的。

那就是,很多都是“一个人的电影!”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原版的两部电影《月球》和《源代码》来说,无论是在月球能源基地里工作的山姆,还是在开往芝加哥城际列车的科特上尉,他们都置身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确切说,他们也都不属于自己。这就有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怀疑却与日俱增,从末世论到智能机器的神话,本质上,它们都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体现。

有人强调说,抛开低成本制作等优势不谈,原版的导演邓肯·琼斯的科幻作品都在讨论人本主义,而不是科学技术。不管生存还是毁灭,复制还是源代码,人的意念想法能改变一切。所以,源代码系统不会是《源代码》要讨论的重点,影片要讲的,还是人之常情。除了被硬摊的找凶手任务,上尉邂逅克里斯蒂娜,打动古德温,跟父亲通话和解到救下了一车所有人,这些都跟硬科幻毫无关系,而是跟“人”有关。

博士说,源代码系统只是时空复制,八分钟时间一过,自动重启。听起来,这好像不带存档的RPG游戏,然而从第三次穿越开始,八分钟时间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上尉下了车,还揍了人,结果火车依然爆炸。后面几次穿越,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爆炸时间不断改变,上尉的自我世界也开始坍塌瓦解。很显然,博士骗了所有人,甚至可能包括他自己。毕竟,源代码本身就是一个不成熟的研发系统。所以,如果要解决《源代码》的漏洞百出,那么只有一条路,影片就是制造多个平行世界,随便可以被掐掉。

如果不讨论平行世界,单纯从电影角度来说,《源代码》并没有给出太多亮点。

尽管不比《月球》的拮据预算,但相同的镜头段落,特效就那爆炸场面,一次换个机位角度。

看来看去,影片也就是几节车厢、几个封闭空间的室内戏。

要说找凶手,镜头早就给了主动提示,还带特写,很多观众就猜到是那家伙,包括丢东西啥的,都是老桥段。

后来上尉没说上几句话,他就夺泪而出,实在不是什么狠角色。

因此,《源代码》并没有什么终极BO,它的矛盾就是上尉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如何分辨真与假。其实玩的都是时间游戏,主人公分不清是在哪一个空间。《源代码》的八分钟总是不紧不慢,没有紧迫感。相反,对观众冲击最大的是上尉一次次死去。那种感觉,好比有人拿着锤子往你头上砸,活生生的虐杀——杀死自己的滋味不好受啊。

即便是电影的结局,《源代码》也有点属于弘扬主旋律,大谈真善美。少有批判,只说感情。车内众人开怀大笑,一个甜蜜的、被定格的吻。邓肯·琼斯是如此相信人,更希望他们都以美好体面的方式结束。他这种过分强调人本主义,却也导致了一个巨大漏洞,那就是,无论上尉怎么穿越,怎么去寻求最好结局,愣是有个最可怜的人被丢在无尽的虚空里,他就是历史老师。即便所有人都完好无损,下了火车,然而,历史老师人间蒸发了,他的意识被上尉侵占。

但是在李易看来,《源代码》的剧本初衷是这样子,因为现实世界的不完美(火车爆炸和恐怖袭击),一伙人决心改变这起事件结果,结果他们创造出了多个平行世界。比起时间旅行的诸多限制,穿梭于平行世界显然要简单一些。每个平行世界都有不同走向,这就有如RPG游戏的多结局。好的、坏的、一般的、完美的……这其中,上尉和克里斯蒂娜在千禧蛋前的世界是完美的,于是,它就是一个完美结局。

只是很多人没想过,其实多数观众都不会去理会平行世界,咀嚼理论总是不如视觉冲击来得直接。一个吻,一个爆炸,它们比任何理论都要有吸引力。在他看来,《源代码》和《月球》是相似的,一个人在意识情感的驱动下,努力去寻找真相,无论完美还是残酷,他们都在制造“一个人的电影”。”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最新小说: 我修灵冥,斩冥鬼 我是魔童,法力无边 真龙血脉 我真不是十世善人 想过平淡人生,你却让我匡扶天下 帝天传 我的无敌吸血之路 三山阙 涅盘:崛起之路 穿越农家女,种田分家斗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