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9 章(1 / 1)

说到科举,李世民问李承乾:“杜构考中了进士,他想去哪个部门,还是仍旧留在东宫,你们有想法没有?”

“我们还没商量过。”李承乾摇头,“不过我不想他继续留在东宫了。”

李世民眉毛微挑:“为什么,你不是挺看重他的吗?”

“就是因为看重才不能让他留在东宫呀!”李承乾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尝了一口就默默放了回去。

这茶也太浓太苦了!

李世民看得失笑,让人给他准备饮子,追问:“怎么说?”

李承乾:“杜构以后是要做我的宰相的,当然要多历练历练,一直留在东宫,对外头的事情都不熟悉,以后怎么帮我掌控朝局呢?”

“……”李世民面无表情,屈指在他脑门弹了一下,“这种话你也敢说?”

李世民嘿嘿笑:“阿耶又不会生气。”

李世民:“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生气?万一我生气了,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

“你不会生气的,我就是知道!”李承乾双手叉腰,骄傲道。

他知道阿耶什么意思,不就是教他人心易变,要有防人之心,不能授人以柄吗?但是他又不傻,当然能看得出来,不管日后怎么样,至少现在阿耶对他是全心全意的。

既然阿耶真心待他,他自然也要毫无保留,否则岂非令阿耶伤心?

我可真是个好孩子啊!

李承乾在心里给自己点了个赞,挺着胸膛理直气壮:“为什么要生气?明主都不怕身边人有野心,只害怕后继无人,你看隋文帝,多可怜!我能想得这么远,你应该高兴才是。”

“这一点隋文帝的确不如我。”李世民矜持地点点头,“既然如此,你和杜构商量一下想去哪个部门,阿耶来帮你们安排。”

李承乾点点头。

李世民又拿起中选名单看了看,指着格物学那一部分笑道:“这次国子监表现不错。”

格物学中选的七八成都是国子监之人,幸好当初没有坚持让李承乾做考官,否则真的要说不清了。

其实并不难理解,格物学学子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国子监,另一部分来自各个私塾。

而私塾先生大多也来自于当初的国子监小课堂,因为没考上国子监才回去办私塾,一则聊以养家糊口,二则替他们小先生发扬格物学。

本来就是成绩不如同窗才没考上国子监,现在比不过实在太正常。不过也就刚开始这几年,再发展几年,国子监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

不管怎么样,格物学第一次科举考试获得成功,李承乾还是很高兴的,笑眯眯问:“阿耶准备把这些人安排到哪个部门啊?”

“民部尚书跟朕要了两个,兵部也要两个,剩下的暂时还没有打算。”

李承乾:“其他部门呢,没有了吗?”

李世民道:“国子监和工部虽没有提,但也可以安置几个,其他部门就没有了。”

“怎么会这样?”李承乾眉毛皱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格物学很有用的啊,他们不是知道吗?”

李世民颔首:“知道!都知道格物学有用,但是……”

他叹气:“……格物学太高深了,一般人不会用啊!”

其他科目,譬如明算,可以看看账目、做做测量和计算,譬如明书,字写得好,可以誊抄文书和布告,这样的人才每个部门都能用上,自然不发愁去处。

但格物学该怎么用呢?

除了民部需要他们修农具,兵部需要他们修火炮,国子监请他们做先生,工部让他们做研究,其他部门都是望而却步。

李承乾眉毛皱得死紧,嘴唇也紧紧抿着。他之前没想到这种情况,但的确是个大问题,倘若格物学找不到用武之地,是不是格物科也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绝对不可以!

这年头读书人都以当官为目标,如果学习格物不能做官,那学生就会越来越少。李承乾好不容易将格物推到这一步,绝对不接受前功尽弃。

他小脸严肃,对李世民道:“阿耶,你还记得我跟你说外面的世界吗?我们现在处于刀尖之上,随时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只有格物才能帮助我们。”

原本懒洋洋靠在椅背上的李世民立刻坐直了:“你说的对,我再想想有什么办法!”

他果然拧着眉毛思考起来:“你看这样,先让他们做明算的事如何?格物不是也学算术吗,想来可以胜任明算的差事,先给他们官身,稳住其他学子,日后再慢慢安排。”

李承乾摇头:“这样太浪费他们的学识了,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强大起来,容不得这么浪费。”

李世民:“那把他们都送去工部,跟着陈二娘做研究去吧!”

李承乾歪着头问:“工部能提供这么多职位吗?”

李世民:“……不能。”

他又陷入沉思,工部有自己的规矩,多加几个职位安置陈淑慧他们几个已经很不容易,再想塞进去这么多人根本不可能。

而没有官职,不仅达不到目的,更是侮辱了这些功名在身的学子。

思索片刻后,李世民迟疑道:“要不这样,朕以朝廷名义设置实验室,一切官职设定参考太医署,中选的学子授予官身,进实验室做研究,你以为如何?”

李承乾摸着下巴道:“听起来好像不错……”

李世民刚露出一个笑,就听李承乾继续道:“……但只这样也不行,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还是得想想怎么让他们做实事。”

李世民:“……”

这一刻他深深理解了打工人,这是什么难缠的甲方啊!

当然,李世民并不知道甲方这个词,也没有乙方那么生气,毕竟李承乾这个甲方虽然难缠,但不是胡搅蛮缠,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但他还是头疼,这个实际应用到底该怎么办呢?

李承乾也跟着一起想,

过了一会儿突然道:“我想到了!”

李世民眼睛一亮,期待地问:你有什么想法?

李承乾背着手道:既然朝中没有合适的位置?,那就把他们外放吧!”

叫他来说,去地方可能更好。格物学在长安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建设地方却是正正好。而学子去了地方,即便做不了一县之主,最起码也能当个县丞,八品的官,不比留在京城差。

以明算科为例,留在京城也只能做个不入流的微末小官,且没什么发展空间。去地方就不同了,若能靠着格物知识立下点功劳,加官进爵岂非指日可待?

对地方来说自然也是好事。

李承乾自觉面面俱到,李世民却否决了:“不妥!地方主官,唯有读圣贤书才能胜任。”

“为什么?”李承乾叉腰,“阿耶,你搞鄙视链吗?”

什么鄙视链李世民没听过,但大概能明白意思。有些无奈地解释:“并非阿耶看不起格物学子,只是治理地方与读书做实验不同,不读圣贤书,怎么知道该如何处理一地大小事呢?”

“你要这么说,我就不答应了!”

李世民也不生气,又懒洋洋往椅背上一靠,颇有兴味地说:“你有什么意见,说来朕听听。”

李承乾道:“在治理地方上,读圣贤书的与学格物学的差别并不大,一个是完全没有了解,一个是纸上谈兵,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都要到任上再慢慢摸索、积累经验。”

李世民:“那五十步也比一百步强。”

“但阿耶不是想慢慢替换掉世家的人吗?今年寒门进士比往年多了点,但还是太少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成效?”李承乾循循善诱,“格物学可大部分都是贫寒学子哦~”

其实李承乾并不觉得学格物的到了官场比不上读圣贤书的,当官这件事靠的是天份和心性,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定论的。据他所知,外面世界很多高官都是理科出身,而大唐也不乏不适合做官的博学鸿儒。

李世民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摇头:“即便我答应,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科举刚刚过去,我不欲短时间内再生动荡……”

李承乾提醒:“外面的世界……”

李世民:“……行吧,我找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商量一下,看有没有法子。”

李承乾点点头。

把包袱甩了出去,李承乾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了,回去后也思考此事章程。

最好的法子当然是地方官员主动提出请格物学学子帮忙,如此一来,百官也无话可说。

只是如今大家都对格物学学子敬而远之,想要他们主动,除非先让他们看到价值。

想明白这一点,李承乾就放松下来。

他对格物学很有信心,只要给他们机会,肯定能在地方上大放光彩,届时大家自然就知道了。

至于这个机会……

大唐这么多州县,要安排一两个低位官吏还不是轻而

易举?

只是安排去哪要多想想,地方不能离长安太近,否则不那么容易出彩,长官也不能古板守旧、嫉贤妒能,否则没有发挥的机会。

李承乾想着这些事,拿出纸笔写写画画,不知过了多久,再回神的时候,就见屋里多了几个人。

“三弟、四弟、五弟,你们什么时候来的?”

李泰放下手里的书,李恪也停下挥剑的动作,李祐手里还拿着个玩具在摆弄,回答道:“来了有小半个时辰。”

李承乾一听这么久,有点不好意思:“你们怎么也不叫我?”

“大哥写得这么认真,肯定是要紧的事,我们可不能打扰。反正在哪看书都一样,等大哥一会儿也没事。”李泰好奇地问,“大哥写什么呢?”

李承乾也不隐瞒:“是格物学学子如何安置的事。”

一听是这个,李泰和李恪就没兴趣了。

李恪嘟囔道:“经常坐着对身体不好,大哥也该常起来活动。”

“多谢四弟关心。”李承乾自然知道,但也承了李恪的情,果然放下笔起来活动。

见三人的小厮都捧着个盒子,好奇道:“你们今天找我有事?”

“是有点事。”李泰说,“听说杜构中了进士,我们与他相识一场,所以前来道贺。”

原来如此。

李承乾道:“杜构刚刚中了进士,难免有些人情往来,他最近读书又辛苦,我就给他放了几天假,如今不在宫中。你们要道贺便等过几天再来吧。”

“那怎么能行?!”五皇子李祐急了,凑过来道,“道喜这种事宜早不宜迟,要不然显得我们不诚心似的,大哥就带我们出宫去一趟吧。”

李承乾哼笑一声:“就知道你们道贺是假,凑热闹是真。是你的主意吧?”

他点着李祐的脑门问。

李泰喜静不喜动,有一本书就能在宫里待上一整天。李恪虽然好动,但只在练武上头。只有李祐最爱玩,什么热闹都想凑一凑。

肯定是想出宫玩了,就借着杜构的事来求李承乾,谁让皇子无诏不能出宫,只有李承乾是例外呢?

李祐也没有否认,拉着李承乾的衣袖巴巴看他。

李承乾被磨得没办法,想想还有事要问杜构,也就答应了。!

最新小说: 矜贵世子的争妻路 反派之家,但咸鱼 穿到北宋捞苏轼 暗夜潮涌[娱乐圈]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与魔尊结下生死契后 被抛弃的女主角 在夏景清晰时刻 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 白月光驾到[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