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乾坤已定 > 第57章 中牟之重(1)

第57章 中牟之重(1)(1 / 1)

赵毋恤计划对赵氏封邑领地的邑宰进行一次考察,忽闻北地有狄人侵掠,造成边地的马匹粮食损失不少。

接到情报,赵毋恤迅速召集董褐、张孟谈前来议事。

“边地安宁多日,为何突发冲突?”赵毋恤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

“智氏在北地疯狂扩张,狄人损失惨重,只得避其锋芒往东北移居,靠掠夺赵氏封地的牲畜为生。”张孟谈面色沉重的说道。

“岂有此理!”赵毋恤愤然起身,额头青筋暴起,眼神狠戾,面色铁青。说着,他右掌用力一击,只听“嘭”的一声闷响,几案摇晃,物件倾倒。

“宗主息怒!”

“宗主息怒!”董褐疾步上前,低头查看赵毋恤的右手,担忧不安写在脸上。“可有受伤?”

赵毋恤半天不说话,对董褐的问候置若罔闻。好一会儿,他才轻舒一口气,声音仍然冷硬。“没事,董大夫无需忧心。”

说起此次犯事的狄人部落,乃是白狄的一支。

春秋初年,许多游牧部落活动在秦、晋、卫、邢等国的北部(大约位于今陕西北部以及山西河北的中北部。),对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威胁,尤其以邢国遭遇的侵袭最频繁。

春秋首霸齐桓公因为向邢国伸出援手出兵迎战这些戎人(彼时,他们和生活在西部、伊水洛水的戎人统一被划称为戎。)立下赫赫名声。救燕、城邢、封卫三件功业拉开了齐桓公称霸中原的序幕。

由于这些游牧部落主要活动在北地,春秋中期开始,史书把它们单独称为北狄。与东夷、南蛮、西戎一道,组成华夏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共同称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成长壮大,开始立派分支。经过分化组合,优胜劣汰,剩下白狄、赤狄、长狄几支。

赤狄是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得名于其风俗——崇尚着赤衣。当年伐邢、灭卫、侵燕的就是这支部落,除此之外,他们还攻打郑、齐等国。

晋国与他们的渊源颇深。赤狄一共有十五个姓氏,包括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等。其中,潞氏又是最强大的一支。为了减轻摩擦,缓解矛盾,晋成公把女儿嫁给潞氏首领,两国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不曾想,潞氏权臣企图篡位,刺杀首领并杀害夫人。晋景公大怒,发誓要为姐姐复仇。同年,派遣中军将荀林父率兵灭潞。

潞氏被灭后,晋国乘胜追击,赤狄的大部都被消灭。剩余残部迁到太行山以东一带,已经难成气候。

长狄,因人长得特别长大而得名,是从赤狄分出来的一支。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后因齐卫联手讨伐,元气大伤,只剩下小部分苟延残喘。

白狄,起初并没有单独列为一支,只以狄国统称。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爆发,太子申生被逼自杀,众公子纷纷流亡。公子重耳先是去到蒲城,因被父亲派人追杀,最后辗转逃往狄国避难。狄国是公子重耳的母亲家,很可能就是后来的白狄。

《吕相绝秦》中曾经写道:“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据此可知,白狄跟秦国同在雍州,位于陕北及洛水一带,白狄与秦国势同水火,与晋国的的姻亲关系则由来已久。

虽然中间曾有过摩擦争端,自魏绛提出“和戎”被晋侯采纳后,晋国与白狄的关系又恢复到从前。为此,白狄大部东迁至晋北、冀中一带。

然而,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和戎”政策的出现是因为彼时的晋国与各戎狄兵戈不断,疲于应付,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白狄是游牧民族,最初是以畜牧业为主,与中原文化整合之后,开始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

双方虽有婚姻约束,毕竟文化习惯不同,难免有争执摩擦。一来二去,擦枪走火,口角变成动手,最后是群体械斗,直至刀戈剑戟上阵。

此时的白狄,主要由四个氏族组成——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进入春秋后期,四氏分别建国。仇由位于晋国北部,大约在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附近。鲜虞国、肥国、鼓国三国呈三角形分布,位于晋国东北面,大约分别在今河北正定县、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河北省晋州。

随着晋国卿族明争暗斗的白热化,北扩东拓成为大势所趋。无可避免的,与在此生活的狄国产生矛盾。鲜虞、肥、鼓三国结成联盟,一致对外,共同抗晋。晋国也不甘示弱,数次派大将发兵征讨。

公元前530年肥国被灭,公元前527年、521年鼓国先后两次被灭。从此,白狄势力大大削弱。尽管如此,他们的残余投靠鲜虞仍能组织有威胁的进攻。

公元前507年,由于晋将观虎轻敌,晋军为鲜虞所败。公元前505年,赵鞅率兵攻打鲜虞,报复此前的战败。再后来,鲜虞不再出现于春秋史册。据考证,中山国正是鲜虞所建。

经过历史变迁,白狄族人所建的国家,除了被灭的之外,剩余以仇由、中山两国实力最强大名气最响亮。此次与赵氏发生冲突的正是中山国。智瑶发兵侵袭在先,他们这才把矛头指向赵氏领地。

平定士氏、中行氏的叛乱后,赵氏的采邑向东北扩张,与白狄是近在咫尺,所以,摩擦在所难免。赵毋恤接掌赵氏家族后,采取的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就是伐代。之所以如此,除了继承父亲遗愿,也有深入北地震慑白狄的意图。

或许是顾及内部稳定,在处理与白狄的冲突时,赵毋恤表示得十分克制。他不想节外生枝,害怕给智瑶可乘之机,耽误大事。万万没想到,最忌惮的人硬要挑起自己暂时还不想触碰的领域。

“属下以为,长痛不如短痛,既然事情已经发生,绝无退避的理由。”张孟谈态度坚决。

他知道赵毋恤的顾忌,自从与智瑶几次不欢而散后,赵毋恤总是避免提到智瑶。回避忍让是他向来秉持的原则,尤其是面对他暂时不想招惹的人。

“本将军已经太久没有率师出征,是时候披甲上阵了。”想到再次被智瑶无辜牵连,赵毋恤恨得咬牙切齿。

“宗主不必亲自征战。”董褐轻声说道。

“难道大夫有心仪的人选?”赵毋恤表示好奇。

“宗主可还记得前阵子军中比武那位勇武过人的将军?”董褐提醒道。

赵毋恤想了想,“哦”了一声。

“董大夫说的可是从楚地投奔我国的新稚氏?”张孟谈也想到了。

董褐点点头。

原来,三人谈论的是又一名“楚材晋用”者。此人本是宛人,后来宛、吕、蓼、邓先后为楚所并,楚在此地设县,于是他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楚国人。

他的先祖是猎人,后世子孙皆习武精骑射。因在楚国对外扩张中屡立战功,被楚王重赏,封邑晋爵。由于封地为新稚,后人便以地为氏,称新稚氏。

据说他出生那天恰遇天狗吃月亮,于是父亲为他取名狗。这个名字在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哪个父亲会为孩子取个这么低贱让人难以启齿的名字?难道不怕叫出去被人嘲笑,孩子一辈子抬不起头?

这里插一句,那个年代,名字起得随意的大有人在。比如,孔子的儿子出生后国君送了条鲤鱼道贺,于是孔子为其取名鲤;有的国君为儿子取名杵臼(捣粮食药物的工具);晋成公甚至名为黑臀;更别说什么无用之类。

郑庄公英明一世,名字竟然叫寤生。所谓寤生,就是出生时脚先出,现代称为难产。郑国是姬姓国,所以他的全名可换算为姬难产。

最新小说: 抗清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美利坚胜者为王 谍海孤雁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超时空史记 烽火晋察冀 贵女景昭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