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旭日东升之帝国霸业 > 第四百二十八章【国本之争】

第四百二十八章【国本之争】(1 / 1)

于是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吴三桂,不得不派出明军士兵去堵上这个漏洞,因此顺军架炮点火又用抛石器与装着酒罐的东西往城里抛去,导致砸入城内的酒罐落在城上,以及城内街道上到处都是。

这也让焦急不安的明军开始慌乱,四处奔波着负责抵御流寇,其中一个明军士兵不小心摔倒在地。

然而粗心大意的明军士兵自然不管那么多,他起身就继续跑去御敌了,唯有少数细心的明军士兵发觉到了不对劲?

他看到地上的水居然是酒?要知道明代的烈酒度数很高,足足有40度,这完全可以引起熊熊大火了,所以明军士兵们见状开始惊慌不已!

而城楼上面指挥作战的明山海卫副总兵:赵林,还在不停地用刀指挥道“顶住!给本将顶住!”

城外的马背上的大顺汝侯:刘宗敏,笑了笑当即挥手下令顺军火炮手与弓箭队开始发射,很快实心炮弹与火箭炮,纷纷飞上城内(咚、咚、咚)的爆炸开来。

一些炮弹碎片还溅到地上的酒里,因此迅速就燃烧了起来。

火势还不断漫延开,使得被燃烧中的明军士兵痛苦的胡乱走动,有些就地打滚叫喊着,看得城楼上面的明山海卫总兵:高第,很不是滋味,他抬起头看看天上心想;老天难道我今日就注定死在这了吗?

说完就拔刀带领明军士兵们挥砍登城的流寇,而城门口的明军渐渐减少,一个个都被乱刀砍死!

再加上是移动作战的,使得顺军火炮营没有办法架火炮迎敌,就连顺军火铳队与弓箭队也只能就地奔跑放几箭,就被左右迂回的明军骑兵给屠杀了。

为了能够拖住顺军好让明军骑兵能够爽快的打击流寇,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就决定派出明军火铳队与明军长枪兵单独出列布阵,在用骑兵掩护让他们快速装弹,从而有足够多的压火时间。

随后明军火炮营架起火炮阵型,开始着手装弹准备了,因此大小炮口的将军炮、百子抓地弗朗基炮、千子雷炮、攻戎炮、灭虏炮等火炮一齐发射出,炙热的炮弹威力惊人!后坐力特别大。

基本上在装填炮弹点火之后,明军士兵都是捂住耳朵,在往后退几步半蹲下来躲避炮声和震动的,因为炮口炸管的事也时常有发生,与火铳炸膛差不多!

这都属于是治铁工业不成熟所致。

也使得被轰炸的流寇骑兵开始逐渐出现混乱状态,辗转徘徊射击的明军则趁着火力渐渐猛攻,往流寇骑兵这边杀来,带着白色硝烟的铅弹不断射在流寇骑兵身上,有些流寇骑兵几乎都是中三四弹身亡的。

迫使流寇骑兵不得不使用,类似于「铁浮屠战车」一样带钉子的战车,以此驾车冲击,来攻破明军骑兵。

由于时临时使用没有实战操作,只是用缴获的大明(偏箱车)来加上转动的滚钉制作成的战车,杀伤力方面没有历史上的金军铁浮屠战车厉害,不过也威力惊人!

横扫一排过去基本上明军骑兵也是非死即伤,有些直接落马被滚钉刺死,有些则被撞倒,在被流寇骑兵砍杀。

待压制住明军骑兵之后,又分出顺军弓箭队与顺军步兵去对付明军火炮营,导致守火炮的明军不得不让长枪兵出战。

这边主战场上关宁铁骑还在与顺军拼杀着,双方势均力敌,大顺所属的全部兵种;火铳队、宝锤兵、刀牌手、重甲兵、轻重骑兵、火炮营、弓箭队、亲卫军,都以出战迎敌。

彻底将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以及明山海卫总兵这两支明军给团团围住,只留下身后的东罗城这一条小路,作为撤退出山海卫的路线。

因此对于满清皇父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来说眼下明、顺交战,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他到达山海卫之后,就地安营扎寨保持着按兵不动的状态,因为他对吴家三兄弟的「借兵」始终心存疑虑。

此时刚从战场上逃出来,正要去报信的明军传令兵突然被满清正白旗士兵,用弓箭射落下马并俘虏他,还把刀架在脖子上,询问道“女真语:站住!你是何人?”

于是整理了一下大盖帽的明军士兵,连忙抱拳说道“饶命啊!小的、小的是奉宁远卫总兵大人之命,前来传令让东虏,哦不!是清军发兵作战的。”

然而听不懂大明江淮官话的满清正白旗士兵,只得押着他去面见两位满清王爷。

待他被押到山坡上时,就见到在东虏鞑子中有两个穿着银白色棉甲,头戴钵盂直顶,葫芦红缨头盔,顶部还插有两根白色羽毛,骑着两匹披甲战马之人面前。

只见东虏士兵行礼跪下来,请示道“女真语:启禀两位王爷,我等抓到一个逃跑明军,还请发落。”

对于嗜血如麻的两位满清王爷来说,想都没想就挥手示意斩杀,但他身边的满清通事却说道“女真语:王爷,我看他好像不是逃兵?不如先问问他,吴家三兄弟的下落如何?”

感觉此话有些道理的两位满清王爷,这才让通事询问情况。

于是通情达理的满清通事就用流利的江淮官话,来盘问事情经过,之后立即告诉两位满清王爷,他俩得知关宁铁骑以及其余明军战斗力如此强悍!不愧为大明帝国的边军,这让他们惭愧不已!

也不由得感叹道“女真语:这关宁铁骑果然名不虚传!单凭吴家三兄弟区区3万多兵马居然能够抵挡住大顺军队10万之众如此之久!看来他们还是有些本事的,如此一来战后,本王是得提醒一下皇父摄政王了,这吴家三兄弟以及关宁铁骑决不能留,必须斩草除根!”

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淮安府地区刚刚,打退了流寇军队撤退的明南直隶兵部尚书:史可法,过江回到了南直隶应天府皇城南京城内。

随后就在华盖殿内,对诸臣们宣布当今大明皇帝驾崩之事!众臣们得知消息后,纷纷泪流满面,哭泣不已,可冷静之后,大家都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早日议立新帝。

可对于帝位归属权,却又有一番论战?

因为单从血统上来说,明光宗泰昌贞皇帝:朱常洛,有皇长子明熹宗天启哲皇帝:朱由校、皇五子明毅宗崇祯烈皇帝:朱由检,其余的皇二子明简怀亲王:朱由㰒、皇三子明齐思亲王:朱由楫、皇四子明怀惠亲王:朱由模、皇六子明湘怀亲王:朱由栩、皇七子明惠昭亲王:朱由橏,都已经夭折!

先帝明熹宗天启哲皇帝则是无子,如今大明天子殉国了,就连明皇太子:朱慈烺,与明三皇子定哀亲王:朱慈炯、明四皇子永悼亲王:朱慈炤、明五皇子悼灵亲王:朱慈焕,都下落不明!

所以诸臣们就提议应从明神宗万历显皇帝:朱翊钧,陛下之子~明光宗泰昌贞皇帝诸弟中选择一个。

首先群臣们就选中了明神宗的皇三子明福恭亲王:朱常洵,一脉作为帝位继承人!毕竟明神宗生前就一直想要立明福恭亲王:朱常洵,为太子。

也因而被卷入到东林党反对的「国本之争」中,现在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况且眼下新任的明福亲王:朱由崧,如今就住南京城外的上元县内,随时都可以接来宫中即位,因此只要在先帝皇太子以及三位皇子亲王无法到达南直隶应天府皇城南京城继位的情况下,明福亲王殿下就为第一个顺位继承者。

故此为了保证皇位正统,众人就决定先拥立其为监国,之后在推举登基为帝。

然而东林党们却持有相反意见,以东林党领袖明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钱谦益,为首,就以〈立贤为名〉,主张拥立明神宗之侄明潞闵亲王:朱常淓,为新任大明皇帝(监国)。

关于这点,就连在场的明南直隶兵部尚书也赞成此法,还声称;明福亲王殿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大事!)

可是明潞闵亲王却是血统偏远,缺乏即位的理由!

但他的贤名却为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当时朝政有内阁负责,即使是皇帝不能处理政务,负责的臣子们仍然可以维持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

就目前以局势而论,留都诸臣们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皇帝),而并不一定非要是雄才大略的贤君不可,故此明南直隶兵部尚书这才当即指出了明福亲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既;「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条条都是大忌!

况且群臣们也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筛选,因为藩王太多了,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下手借着拥立一事争功,到时大明的局面势必会土崩瓦解,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虽然明福亲王有种种缺点!可毕竟从关系上来说,他是先帝的堂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肯定是拥立他即位更加合适。

但是东林党一派却坚持反对,而是极力要拥立明潞闵亲王为帝。

其实并非如口头上说的明潞闵亲王贤德,而是因为明福亲王的皇奶奶~明郑皇贵妃:郑妙瑾,她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一直怂恿明神宗立自己的儿子明福恭亲王:朱常洵,为太子。

当然明神宗也一直想让明福恭亲王做自己的接班人,可无奈朝中大臣们却一致主张要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储君,因为按照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立嗣原则,明皇长子:朱常洛,才是皇太子殿下的最佳人选。

因此这场储位之争也持续了许多年,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立了明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才尘埃落定。

可明福恭亲王仍然留在京师不肯就藩,所以明皇太子: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仍然不稳固!

最新小说: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抗清 贵女景昭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 谍海孤雁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美利坚胜者为王 汉家功业 超时空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