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博陵乱世游记 > 第二章 山人妙计

第二章 山人妙计(1 / 1)

朝鲜的雨说下就下,炎热的午后天气,随着一片阴云,大雨倾盆。亭子不大,刚好能遮挡风雨。

这山、这亭、这雨、这风,相比于原来的燥热,更有了喝酒的味道。陈博陵心情愉悦了起来,频频举杯。

忽然,陈博陵轻轻眯起了双眼。透过雨幕,他看见在不远处的山道上,有两个青年模样的人向着亭子而来。

山路虽然平缓,但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滑溜而不易行走。奇怪的是,二人虽然慢一些,却步履稳健。

片刻后,二人走入亭中。

其中一青年拱手道:“打扰兄台,借贵处避雨。”

此人说的是正经官话。自大明朝以来,朝鲜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交流频繁。朝鲜虽然已经有了朝鲜语,但是很多人家也都会说汉语。陈博陵放下手中酒杯言语道:“山野之地都是路人,两位随意。”

说话间,双方互相打量。说话的青年身高不高,一米五几,身材适中,不胖不瘦;身后青年略高,浓眉大眼,一张明显北人面孔。两人都是二十来岁的模样,民间打扮,粗糙麻料的单衣单裤。但陈博陵从二人形态举止看出,前者是主,后者是随从。

雨水从二人身上滴落,略显狼狈,但形态举止严谨。

陈博陵对二人身份产生了兴趣,略微思考后,轻轻摇头,笑了笑。

略高青年看到陈博陵的笑容,似乎带着嘲弄。张口骂道:“你这厮,有什么好笑!?”

陈博陵原本是在思考两人身份,然后又想到,萍水相逢,我猜人家身份做什么。因此轻轻摇头微笑,却不曾想到,引起了误会。

陈博陵还没张口,就听见矮个子青年呵斥身后。随即,面向陈博陵说道:“我这兄弟不懂事,让兄台见笑。不过,我也好奇,兄台在笑什么?”

陈博陵看到此处,心中暗道:原来是个不卑不亢的汉子!这人一面因为属下的无礼道歉,却又随口带出了“质问”。看似客气,实则强硬。

有误会在先,陈博陵倒也不至于因此生气,将自己刚才所想随口说了出来。

“兄台的意思是,已经看出了我二人的身份?”

“随便说说而已。”

“袁兄,此人是在胡扯!分明是嘲笑我二人,却满口胡言!”

“清军!”

“什么!?”

“什么!?”

二人惊疑,说话间后撤两步,手放到了身后。

陈博陵看着二人模样,笑的更加肆意。又一杯酒入喉,捏着嗓子道:“咦~你这小小儿,白走嘞,来喝点呗?”

一口河南话俏皮幽默。

被称为“袁兄”的矮个子青年表情由惊转为喜色,连忙问道:“兄台是河南人?”

“直隶定州,陈博陵。”

“河南项城,袁世凯。”青年上前报出姓名。

在古代,交通与通信都不便利,能够在外听到“乡音”,总是能带来信任感与亲切感,也因此“他乡遇故知”能排进人生四大喜。

两人虽不是真正意义的上“同乡”,但在这朝鲜地界,能够遇到国人,而且双方距离不远,自然亲切与喜悦。

陈博陵曾在河南游历,听出袁世凯的官话中夹杂着一丝河南口音,因此说出一句河南话,直接消弭了紧张氛围。

这时候袁世凯也冷静下来,自己有些草木皆兵了。

袁世凯最初的惊疑,是骤然被喊破了身份。作为先锋营统帅,袁世凯乔装打扮来汉城外查看地形,考虑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出营是临时起意,怎么可能会有敌对势力在这样一个山丘等自己。

实际上,清军入朝鲜也不是机密。

朝鲜国主李熙与王后闵氏从王宫逃脱后,自知没有能力驱逐大院君,因此将希望寄托在宗主国清的身上。

写好书信,让亲信到清请求援军。

直隶总督李鸿章回家丁忧(母亲去世,回乡守孝),由其亲信张树生代理直隶总督。张树生考虑到朝鲜动乱不仅是大院君谋反,同时还有倭寇意图染指朝鲜,特令镇守山东登州的提督吴长庆率领所部庆军赴朝平乱。吴长庆是李鸿章手下得力干将,淮军主力之一。

吴长庆聚兵训话,奈何军中各营享受太平日子太久,不愿意上阵厮杀,纷纷推辞回避。

时任海军作战处参谋的袁世凯主动请缨,吴长庆大喜,任命他为先锋委员,带200亲兵先行。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少有大志,13岁就以潜龙自喻。年到23岁,终于有了独立领兵的权利。

袁世凯大张旗鼓入朝鲜,杀伐果断,很快便摸清了朝鲜乱局的缘由。但是靠着这200先锋不可能深入汉城捉拿大院君,只能等着主力部队的到来。

营中无事,袁世凯出来转转,一方面勘测地形,一方面思考破局的办法。

此处山丘距离汉城很近,袁世凯想借此瞭望。山路行了半程下起了雨,袁世凯与陈博陵所行山路不同,他为节省时间几乎是从密林中直线穿梭而上。

袁世凯视力极佳,雨幕中隐隐看到亭子,打算避雨,有了这场相遇。

陈博陵因为出身的问题,对清军没什么好感。因此在知道袁世凯身份后,也没深交的想法。

袁世凯却是个活泼的性子。他本是项城浪荡子,不事生产,唯独好各处结交朋友。而且结交朋友从不看身份背景,上自文人儒士,下至泼皮屠夫,只要是看对眼,都会与对方交好。

袁世凯的性子起到了关键作用,很快就与陈博陵坐在了一起。

酒是男人之间的润滑剂,哪怕是初次相见,只要多喝上两杯也会称兄道弟。

“博陵兄,这朝鲜问题很是复杂。”

“小小朝鲜,能有什么复杂的事情。”

“哦?博陵兄难道已有韬略?”

袁世凯发现,身边的这个青年有点神秘,聊时局他懂,聊西洋他懂,聊军事他懂,聊诗文他还懂!袁世凯暗暗想到,没想到山野之间竟有如此人物!

聊着聊着,袁世凯就将自己在朝鲜面临的情况说了出来。这本也不是机密,至少住在崇明楼中的陈博陵早就听到四处谈论清军从仁川登陆,准备帮助李熙平乱的消息。

陈博陵这酒是越喝越开心,虽然没有美人歌舞,但是有个能聊的来的人,这酒就不再孤单。

在交谈中,陈博陵对袁世凯有了一些认识。这人年岁23,比自己小两岁,却一点不显稚嫩,更不是一个只知道当兵吃饷,扛枪谋生的大头兵。他对时事朝局有自己的见识与观点,他对新兴的西方技术充满着兴趣,他偶尔流露出与天下英豪争锋的气势。

“山人确实有一计,不费一兵一卒,可平朝鲜。”

随着陈博陵此话出口,亭外阴雨渐去,天边有夕阳露出,烧了云。

最新小说: 谍海孤雁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超时空史记 贵女景昭 烽火晋察冀 美利坚胜者为王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裂石响惊弦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