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魏第一卧底 > 第127章政策转变,文昌武抑

第127章政策转变,文昌武抑(1 / 1)

时间悄然流逝!

五日后,魏帝终于从死亡的边缘回归,宋小鱼的宝药奏效,魏帝身体恢复得惊人。他不再躺在龙榻上,而是穿上了华丽的龙袍,走出了寝宫,来到了御花园。

御花园里,春意盎然,百花争艳,鸟语花香。魏帝的脸上也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如获新生,精神焕发。

他的身边,只有三个人。

一个是忠心耿耿的李公公,他一直跟随在魏帝身后,小心翼翼地服侍着。

另一个是张炳文,他是魏帝最信任的鹰犬,也是他的故友。

最后一个,就是宋小鱼。

宋小鱼是这次魏帝康复的关键人物。正是他用自己独特的医药配方,帮助魏帝度过了危机。

这些日子,魏帝没提赏赐直说,他一直在想怎么给宋小鱼安排个合理的赏赐,大恩不言谢,对方救了自己一命,出手轻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此时,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跪在地上高声禀告:“陛下,太傅大人应邀觐见。”

“宣!”

大魏皇帝的声音充满了喜悦,他刚刚从病榻上康复,心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和打算。

他意识到自己这些年一味地征战四方,忽略了国内的民生和治理,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国力衰弱。是时候该收兵归国,整顿内政,富民强兵了。

张炳文看着皇帝的背影,心中有些不安。他躬身道:“既然陛下另有要事,卑职就先告退了。”

大魏皇帝微微颔首,没有多说什么,便背着手走向御花园深处。

宋小鱼站在一旁,明显感觉到张炳文嘴角微微一抽。

他很清楚张炳文也许只是出于避嫌,选择避让。

但是,与张炳文之间从来没有秘密的皇帝陛下,首次避开张炳文,背后肯定有着深刻的原因。

宋小鱼敏锐地捕捉到张炳文眼中闪过的一丝落寞和无奈,很快就转身离开。

宋小鱼回头看了一眼御花园深处,那里是皇帝和太傅大人私下交流的地方。

他没有停留,转身跟在张炳文身后离开。

宋小鱼看得很开,如今大魏再也经不起永无休止的战争,若想稳定民生,就必须停止对外用兵,就必须发展内政。

换言之,这个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的大魏皇帝,对自己以往的政治行为做了一次充分的复盘,结果显然他意识到了这里的弊端与危机。

因此,宋小鱼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大魏政坛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旦停止战阵,战时条例将停止,黑龙台权柄将压缩,取而代之的是扶持文官,尤其是那种能够给国家带来收益的文官。

用现在的词汇来说就是,谁能发展GDP,谁就是大魏皇帝想要的臣子。

宋小鱼跟在张炳文身后,思绪万千,思考未来的发展。

如果大魏的国策真发生变化,那么自己的潜伏之旅将引来一定的冲击。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朝堂上立足,出路又在哪里?

临行前,他也把宝压在黑龙台,压在陈下达身上。

自行与宋青书会面后,他得知了很多关于‘五先生’情报交换的内幕,甚至自己都只不过是张炳文手上随时可以用来下注的筹码。

从那时候开始,宋小鱼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谁规定潜伏就一定要在情报部门?

走仕途之路难道不行?

就在宋小鱼和张炳文离开御花园的时候,太傅李忠庆已经到了皇帝的面前。

他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身穿紫袍,头戴高冠,面容慈祥,目光深邃,是大魏的元老重臣,也是皇帝的老师,一直做幕僚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威望。

“老师,久违了,小公子情况可好。”

皇帝微笑着迎接他,拉着他沧桑的手坐在一张石凳上,李忠庆的孙子丢失,闹得满城风雨,几乎人尽皆知,皇帝耳目众多,自然清楚。

“说起来,一切多亏了宋小鱼,破案及时,没有大碍了。有劳陛下挂心了。”太傅李忠庆随机岔开话题,关切地问道:“陛下龙体似乎好了许多。”

“也多亏了你口中的宋小鱼,朕已康复。”皇帝笑呵呵的说道,心中对于宋小鱼的好奇增加了不少。

此人出身微末,却敏而好学,在闫老推荐下进入香山书院就读,成绩名列前茅,但就在结业前夕,居然弃笔从戎了,大魏皇帝看过宋小鱼的卷宗,履历丰富,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能为陛下效劳,乃他的福分。”太傅李忠庆欣慰地说道。

“恩师,今日召你前来,乃是为了你奏折上提到的休养生息之政。根据当前天下大势,说说你的看法。”皇帝直接切入正题。

李忠庆对于大魏皇帝陛下的话并不着急回答,而是徐徐的问出:“陛您是否知晓最近北边发生的大事?”

“北边?”皇帝皱了皱眉头,“朕只知道那里有块沃土,可养活我大魏无数子民,是我朝必争之地。难道北边有什么变化吗?”

“陛下,老臣听闻最近北齐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内乱。据说是督府赈灾不利,官逼民反,愈演愈烈,无结束迹象。”太傅李忠庆语气平淡,就像在说一个发生在别人家的故事。

大魏皇帝仔细咀嚼这个事件,就像当年坐在承德殿听这个老师分析天下大势一般。

他眯着眼睛,许久才缓缓地睁开眼睛,嘴角带着笑容,老师这是以他人的故事来鞭策自己,自己再穷兵黩武,令天下名不聊生,今日北齐之乱,未必不会发生在大魏。

但作为皇帝的威严的他并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国情不同,情况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局,就像南晋水草丰茂,天下有名的粮仓,就从来不会发生闹饥荒之说。

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其一,北齐太弱了,底蕴不高,从上到下一片清平。

其二,运气不好,北方本就干旱,百姓食不果腹太正常了。

“此事对我朝有何影响呢?”大魏皇帝还是开口询问。

最新小说: 贵女景昭 谍海孤雁 美利坚胜者为王 烽火晋察冀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我的红楼生涯 裂石响惊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