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买】李广难封(1 / 1)

"司马迁。"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这是仙迹不知第几次讲到这个名字了。

“司马迁....刘彻总算从龙城之战带来的巨大喜悦中反应过来,后知后觉在朝臣中扫视了一-大圈,最后锁定在司马谈身上,饶有兴致地问:“太史公,这司马迁可是你家儿郎?”司马谈任太史令,为刘彻掌管着国家典籍、天文历算,还兼管言中文书、记载朝中大事,是个极为博学又沉默寡言的官员。听见刘彻点名,司马谈才慢吞吞从朝臣喜欢中站了出来,拱手道:“回陛下,臣家中小儿名迁,今年刚满三岁。”“哈哈,看来太史公后继有人,你这小儿将来做了一番不得了的事业!”刘彻称赞了一句后,又奇怪道,“太史公也太沉得住气了,既知晓是自家孩儿,为何先前观仙迹从不言语?”司马谈早在最初听见《史记》二字时便已走了神,如今那种欣喜与悲哀交织的情感也已经淡然。司马家早在周朝便为太史,他一心想写出一部通史,也为了这个毕生所愿而编写不缀,但如今后世只言司马迁,不言司马谈,看来他最终还是没能编完史书啊!幸好他的儿子还是完成了他一生之愿,他总算没有葬送祖宗的事业。

....他心里除了欣慰,还萦绕着说不明白的忧虑。

于是司马谈躬下身,回答道:“陛下莫怪,如今臣小儿年幼,懵懂无知,可仙迹已替他扬名天下,臣优虑他将来会成为狂妄自大之辈,水满则溢,故而不愿多言,宁愿淡然处之。”他甚至想为儿子改名,好叫他能沉下心读书学史,不要受名利驱使,省得长歪了性子。

刘彻微微一怔,天下人得知自己青史留名都欣喜若狂,如公孙敖,他那昂起的脑袋就没有落下去过,眼神也渐渐从傻气变得倨傲。甚至不少人只因自己能够观看到仙迹便自觉高人一等,就连刘彻都不自觉受到了仙迹的影响,唯独司马谈不同。“太史公是有大胸襟之人,”刘彻自愧不如,而且司马谈的话也将他警醒了。

仙迹一出,被它提及的人有人鸡犬升天,有人堕入地府,这世道已翻天覆地,刘彻若还是不加辨别就相信这人在原历史上的所有,就该摔跟头了...能当明君的不愧是天生的政治生物,日后该如何利用仙迹,刘彻心里已经明白了。而这世外之音也正继续往下说道:

[我们都知晓,司马迁的家族自先秦起便是极为著名的史官

之家,他写的《史书》因客观详实一向是

国公认的史学典范,但司马迁也经常在《史记》中经常强调“志”,他认为人的价值不仅是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也有为了自身需要满足的利益。这是人之私心,其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在翻阅史记时,能够发现,他对不少有争议的人,都保有一种“共情”。比如读《李斯列传》,我们能看到他对李斯的五次喟叹:“盛衰贵贱,俱于叹中关合照应,以为文情,令人为之低回。”他就像个体验派的作家,能共情李斯内心的善恶挣扎、人性的弱点。所以,他也会推崇项羽、荆轲这样慷慨悲歌的人。

而他对李广的同情、理解大多也基于此,至于两家相厚的这个传言暂且没有史料支撑,但李家是将门世家,司马家是百年史家,这两个都是先奏就流传下来的大家族,同阵营、同出身,关系好也正常。秦朝,李斯原本正须唐地蜷缩在狱中,他头发蓬乱,低垂着眼眸,此前他听着

各朝事迹,都无动于衷,隔壁牢房的赵

卒带走后便没有回来,李斯已吓得麻木,开始在忐忑地等待自己的死期,直到他听见那司马迁对他的五次喟叹,不禁潸然泪下。没想到最后同情他、理解他,却是一个取代了大秦的汉朝史官。

他忽然就被唤起了求生意志,他不再无望地躺在地上,

而是翻身趴在地上,用手在狱中

也中慢慢地刻下自己还未完成的秦朝律法。

即便死去,也为这世道留下些什么吧!

他的毕生所学,不应当因此而深埋黄土.......

而在汉武帝的朝堂上,李广微微警向人群中的司马谈,神色也很尴尬。司马谈是个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史官,他和这寡言的小老头不大熟,倒是和司马谈的父辈交情更相厚一些!他先前还和别人嘲笑这司马谈好似那锯嘴葫芦,又似那河边呆鹅,常捧读史书入迷从而滚下建章宫的台阶.....[司马迁因为将李广列传写的格外出彩,反而导致了世人对李广能力的一种质疑。如果他公正一些,或许李广受到的非议还不会那么多。不过,爷爷老呐,你们小年轻可能都不喜欢缺憾、不会认可一个不够优

秀的英雄,大家都愿意当完美的卫青、霍去病,但我们都要知道,其实有缺点的李广,也不应被如此贬低,他也曾为大汉征战数十年,老将迟暮了,不应该是一副丑恶嘴脸,他的失败与悲剧更不应该被嘲笑。你我皆是凡人、俗人,李广也是如此。

这世上如卫青一般德行功绩近乎完美的人,终究是太少了啊!

其实不仅仅是司马迁,历史上不少人都同情李广,在诗歌盛行的唐宋年间,有不少人为李广打抱不平,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就是认为他在汉朝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感叹。但李广真的受到不公正待遇了嘛?爷爷认为

也没有,有句话叫“时也命

也”,很适合他。比起李广本人,反倒他的儿孙更

拖累了他的名声。]

林菱却又忍不住插嘴。

[爷爷,司马迁和李家肯定关系好啊,他和李陵是好朋友嘛,不然司马迁为何要冒着触怒汉武帝的风险为李陵直言?司马迁为何要为李广单独列传,却将卫青难道不是他夸大了李广的功绩,还贬低卫青的证据吗?这就是夹带私货啊!]

林菱其实是不大喜欢司马迁的。

写史书投放那么多个人情感做什么呢?历史不应该被情感所左右,应该要跳脱出个人的视野,宏观地去记录。听到此处,李广心头狠狠一跳,冷汗都沁了出来:李陵,莫不是他那孙儿?难不成他孙儿犯了什么杀头的大错?林爷爷却嘿然一笑。

[妹妹啊,你肯定没有真正读过《史记》吧?]

林菱也心虚一笑,她虽然喜欢历史,却看不进去大部头,尤其是文言文的大部头!

[卫青何时被司马迁放在佞幸传啊?爷爷都被你说蒙了,《史记》中明明有个单独、独立的章节名为《卫将军骠骑列传》,这才是正经记载卫青、霍去病的列传。虽然司马迁写《卫将军骠骑列传》写得是有点敷衍,但咱们不能说司马迁把人家放《佞幸列传》里了。《佞幸列传》中通篇其实只有一句话提到卫青、霍去病:“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李延年之后,皇帝的内宠大多出自外戚。卫青霍去病也出自外戚,但他们是才可配位的。”司马迁的意思是,他看不起那些阿谀奉承、媚宠陛下而得到权势的人,他认同卫霍的才能,却不认同他们凭借外戚身份得到皇帝宠幸的方式。][为啥司马迁要多说这一句呢?首先,这是政治立场不同的原因。司马迁师从董仲舒,受公羊之学影响极大,他其实对汉武帝大部分穷兵黩武、中-央集权的政策都不支持,这从他在《史记》中详细记录韩安国的言论观点可见一斑,而卫霍便是司马迁眼中汉武帝“穷兵黩武”的代表人物。所以嘛,两人的关系说得严重一点,算是政敌。]

刘彻就极为不高兴了:“朕攻打匈奴,是为雪我汉室之血仇、庇护我大汉边民,若一味和亲下去,只怕长安也要改姓了!岂能用“穷兵黩武”以偏概全?这司马迁,酸儒也!”林娘子说得好,朕也不喜这司马迁!

司马谈在人群中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缩回了自己的脚,不敢顶嘴:陛下在盛怒之中,还是不要多言了吧。[其次,先前爷爷也讲过了,司马迁是个推崇项羽、荆轲式等“真性情”英雄的人,或许也与他受过宫刑、长期不得汉武帝重用的个人经历有关,他认为自己是悲剧的,因此对悲剧式的英雄有种天然的同情与亲近,这也是他李列传写得格外精彩的原因。再次,时代局限。咱们都知道,直到唐朝,士族门阀都是看不起寒门的,在唐以前,极为看重门阀,士族卿贵别说与奴仆隶臣相比,便是与良家子,都几乎是天与地的区别。司马迁的出身,与卫霍的出身,就是这样的天壤之别。司马迁有着百年世家子弟的骄傲,看不起依靠外戚而起家的卫霍,他认为他们没有像李广那样投军走正经军人的路子,而是从外戚上位,是不对的。大家试想一下,在卫霍还未用军功证明自己之前,那些从士卒做起、苦熬多年者

明良家子们会如何看待他们呢?若是卫青霍去病是个没有军事才

能的草包,那就又是一个杨国忠了。]

林菱明白了,带入司马迁的视角,大家都是正经面试笔试录用从小员工干起的人,董事长突然让自己刚毕业没上过一天班的小舅子空降当部门经理,全权负责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代入一下就有点窒息了呢。

哎等等,也不对啊!从汉朝世家把持仕途晋升道路的角度来说,真正没有走“正经路”的明明是世家子弟啊!卫霍如果不被汉武帝发掘,只怕也要当一辈子的奴隶。

林菱想了半天,摇摇头,总之就是双方所在立场、阵营都不同,三观也不同,各执己见,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所以啊,司马迁才会说,卫霍用赫赫军功证明了自己,他也对他们心服口服。不然啊,存在阶级思想局限性的太史公保不齐真会把他们和邓通韩嫣放一块儿。]这一番话出来,出身世家的朝臣们都用一

种委屈巴巴的眼光看向刘彻,刘彻心虚地轻咳一声,但还是理不直气也壮地狡辩:“尔等无需这般看朕,朕怎会无任人唯亲?朕自然是看中卫青之才方对他委以重任,上天都说了,朕有识人之明!”

卫青却微微低下了头,看向自己的双手,他原先的确不敢相信,仙迹所言的卫青是他!但心底深处却又冒出了一些渴望,他渴望那样的人是他,他渴望自己终能成为这样的人!他渴....再为奴。

[不过啊,汉朝外戚领兵的传统的确是从汉武帝开始的,用的是卫霍这样千百年都难出一个的绝世将领自然没有问题,但架不住后来的君王无视自家外戚的个人能力纷纷效仿,进一步加深了汉朝外戚专权的传统,也算为老刘家埋下了一个大雷吧。]刘彻:.....""

朝臣们的目光不由更为谴责了。

就在刘彻和朝臣们争论起外戚之事时,司马谈才后知后觉地跌倒在地,他面色惨白,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司马迁受宫刑、长期不得汉武帝重用这句话,不由痛苦地泪满衣襟。儿啊,你究竟做了什么祸事,竟遭宫刑!

司马谈好想为儿子细细问问仙迹,但他没有被陛下授予发言之权,只能又忐忑又悲哀地等待着仙迹之后会再说起缘由。[所以啊,当我们距离历史太过遥远之时,在读《史记》时,保有自己对历史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啊妹妹,将李广贬低得像个傻瓜也大可不必,这简直将汉武帝的军事才能也顺带贬低了,有勇无谋、治军不严、军功有限不配飞将军之称,但李广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不如让我们来看一场龙城之战后八年的战役。这一年,李广已经接近七十岁。]

有勇无谋、治军不严、军功有限。

刘彻和武帝初年的朝臣们都很诧异地四目相顾:李广在后世的名声怎么会那么差?

被这样接二连三的帽子扣在头上,让本就好面子的李广更是羞愤,满脸胡须炸起,如山一般巍峨的老将军此时几乎摇摇欲坠。刘彻忙命言人送来锦团,扶李广安坐:“李将军莫急,且听后人如何分说。”

虽然刘彻已经知道李广在龙城之战败了,但也没有因此就认为李广不是一个好的将领,相反,刘彻非常清楚李广骁勇善战的能力,在仙迹出现之前,李广便是大汉威慑匈奴的一面活招牌,正因有李广镇守边境的数年,匈奴才不敢南下劫掠。而且,李广治军不严,怎会有这种说法?李广爱兵如子是出了名的!在此时此刻的汉朝,李广的官声是非常好的。故而人人都惊讶。

[七十岁是什么概念,爷爷今年七十一

岁,很多重活都干不动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背了,有时上个楼梯啊,腿脚也抖,但人家李广还为汉朝上阵杀敌呢!大家骑过马没有?据出土的文物考古,西汉汉初已有了简易的马鞍,却没有马镫,将近七十岁的李广,却还能在这种情况下撒开缰绳、在高速的马背上双手开弓!还得到“杀虏极多”的记载。

这身体素质,爷爷自愧不如啊!

咱们要说的战役,便是元狩二年,汉匈之间爆发的右北平之战。

这场战役开打之前,我们必须来说一说汉武帝对这战争所做的前期准备、人员调动。

而这张战役的兵力设置,也能非常明显暴露了汉武帝在得到卫霍二位天才将领以后,所转变的“重西轻东”的军事战略:在右北平之战中,主力大军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候5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

另一路是李广四千骑先至右北平,博望侯张骞率万骑后至。]

博望侯张骞!

漠北正受匈奴人关押的张骞怔了一下。

他日后......候了!!

堂邑父也激动地望向张骞。

刘彻连忙将舆图都搬了过来,目光在右北平郡与陇西、北地之间来回扫视,他不太明白未来的自

么要把骑兵分在这两个地方,而且是如此悬殊的兵力安排!

右北平....不是有什么特殊之处??

林爷爷接下来果然解答了他的困惑:

[5万骑与1万4千骑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为什么汉武帝会这样安排?

因为这场战役,汉武帝的意图便是要用李广与张骞的1万4千骑钳制那个地位仅次于匈奴单

的左贤王,当时左贤王在右北平郡囤积了重兵,他的兵力是多少?

四万骑!

汉武帝是个怎样的皇帝呢,他是个在军事上非常敏感、也非常了解手底下文臣武将优缺点的皇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真是单纯因为他对卫霍在军事上的才能给予优渥待遇吗?但爷爷却认为,这恰恰是汉武帝对出击匈奴的战略调整咱们来看看当时匈奴的兵力分布。

匈奴左贤王囤积重兵在汉朝边境东线的上谷、右北平郡,这是匈奴实力非常雄厚的一支精兵,仅次匈奴单于。而霍去病也要面对西线的云中、陇西等地匈奴单于麾下的主力。匈奴骑兵来去如风,两边一旦合兵,汉军胜利的希望将会变得渺茫。

为此,汉武帝还命卫青、公孙敖率军进攻东线与西线中间的河西地区,只有拿下河西,切断、孤立东西两部匈奴的联系,再用李广张骞的一万四骑拖住左贤王部,霍去病才能如一支最锋锐的剑打穿匈奴主力!三个战场必须相互配合,这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大决战,才能够完成

妹妹,我记得你之前玩游戏,说团队中,既要有能在前头硬抗所有攻击的坦克,又要有能灵活穿插绕后的刺客,因此汉武帝这一仗也是如此安排的:他要让汉朝最锋锐的长剑刺穿西线匈奴王庭,也要用最坚韧不拔的盾阻止东线的匈奴左贤王部来援救

霍去病是他选中的长剑,卫青镇守中线,李广与张骞便是他认定的坚盾。

因此,这一次霍去病率大军出陇西时,汉军几乎所有精锐骑兵的主力都集中于河西战场,处于东线的李广、张骞部队就是一个牵制、吸引匈奴左贤王兵力的诱饵。他们要做的本来就不是赢,而是要为霍去病以及卫青、公孙敖的汉军主力争取时间!

他们要做的,就是拖住左贤王,哪怕一天,哪怕两天,哪怕一万四千骑全军覆没。

这样的战术安排,李广身为半生戎马的老将,会不知道、不清楚吗?

他知道的,他与张骞都知道。

为了大汉之安宁,生死又何惧呢?

这样的战术安排己有了咱们后世游击战的影子,可以说很具备战术眼光,但比较可惜的是,公孙敖在河西没能进攻到位,没有真的拿下河西,导致很大比例的匈奴逃窜到了霍去病的主战场,让霍去病承担了非常大的战损比例。而右北平这头也出了差错,张骞不是行伍出身,打仗不是他的强项,本应该熟悉地形的他居然迷路了!导致他出战以后一直裹足不前、瞻前顾后,行军速度很慢,很快就和李广失去联络,没能按计划抵达战场与李广一同阻击匈奴。也是因为这一战,张骞因延误军机,之前出使西域有功而得封的博望侯被汉武帝撸掉了,变成了庶民。]漠北,堂邑父本来正高兴激动地攥住张骞的手,听到这句话顿时僵住了。

张骞也呆呆地低下了头

他封侯.....然后他又变成麻民........

嘤,他一生真的好坎坷啊!

[匈奴也不傻,发现李广就那么点人,立刻率军切断了李广部后路,形成了包围圈,准备吃掉这支汉军。就这样,在这一场战役中,李广的四千骑就被十倍于已的左贤王军围困住了在这样兵力悬殊的情况之下,李广军被匈奴包围了一重一重又一重,有士卒感到恐惧,李广直接派儿子李敢率几骑冲入匈奴包围圈,再杀回大营以振士气,李广部果然士气大振!为拖住左贤王,李广与他麾下四千骑汉军一直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李广部与匈奴实在人数悬殊,先拼光了箭、人马都死伤惨重,但他们到最后却还能够维持阵型,没有马了,就抽出长刀,向匈奴再次冲锋!李广应该也以为自己要死了吧?

但他没有惧怕。

《汉书》记载李广部:

“白刃相接、拼死力战!”

最终,李广用四千骑抗了匈奴四万骑两天一夜,终于坚持到张骞率援军到来。

根据《汉书·武帝传》记载,虽以寡敌多,李广的四千兵竟然能够“广杀匈奴三千

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这可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吹捧,而是汉朝官方记录。

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关战争的“兰彻斯特平方律”:近战时,战争一方的实力与

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而此时,匈奴骑兵的数量是李广的十倍,按照这个规律,匈奴的战力已经达到李广军的百倍了。面对这样悬殊的战力,李广与其部下败退了吗?没有。崩溃了吗?没有。一个治军不严的将军,一个只知自己勇猛不会治军的将军,相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而汉武帝将这样一个老将放在这个位置上,是因为对他能力不认可,不愿意给他重兵吗?

爷爷个人认为,恰恰相反。

一是张骞与李广作为九死一生的诱饵,不需要那么多兵力,而张骞比李广爵位高,故而张骞领兵数量更多;二是在元朔二年,汉武帝已经为了这一战提前启用李广,命他代替韩安国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一到右北平就加强军备与全郡防务,这个与匈奴周旋了半生的老将,好像只要背靠城池就能笼罩那个什么......你们年轻人常说的buff。左贤王与李广交手好几次,硬是找不到可以下嘴的地方,还常常被李广反打,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以啊,其实只要认真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汉武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重用李广,而李广也不像如今传言中那么无能,只不过为了战胜匈奴,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时代使命。当然,迷路这事儿就是能力所限,李广为将的短板所在了,这只怕也是汉武帝后期连坦克也不让他当、不愿意信任他的原因了。不过汉朝将领除了卫霍,好像大家都迷路过,公孙贺、公孙敖、李广、连张骞这个地理达人也没能幸免咱们不得不再次感叹,卫霍真是天才啊!]

好嘛,刘彻这下可明白了先前为什么仙边

总说汉军找不到匈奴了。

他不由无奈地扶住了额头。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不过,也正因为那几年李广等人死死守住了右北平一面的东线,也成功拖住了匈奴左贤王的骑兵,身处西线的卫霍二人主动出击匈奴单于的主场再无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挥洒他们卓越的军事能力,对匈奴单于发起了全面进攻!这就是汉武帝极为精明、智慧的“重西轻东”的大战略!

这样的战略可不能用对某个将军的喜好与成败来轻忽断言,一个国家十多年的战争,这些胜利离不开汉武帝高明的战略定位,也离不开诸多将领在背后付出生命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卫霍的闪耀与天幸,却也不能无视他们背后默默守卫国家边疆的李广、韩安国等东线将领。那么,为何历史上总说李广无功?

因为汉武帝调整了对付匈奴的大战略,却没有调整“计首受功”的封爵制度,这样简单粗暴的传统记功制度是无法衡量韩安国与李广等人在守边上付出的功绩的。]

汉武朝。

刘彻微微盛眉:以首级计军功无法衡量守边将领的功绩?那该如何计军功呢?

但李广这成天迷路也不是个事儿啊!

还有张骞,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啊!

刘彻心底腹诽:李广封不了侯可怨不得他!

[另外,《汉书》还记载(并不是《史记》中的记录),李广治军颇得其道,尤其重视“斥候”等特种兵的培养,千年之前,李广就已经明白了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啊!他真的有勇无谋吗?还有人说李广明明知道匈奴人多,为什

么不提前躲避匈奴骑兵?非往里头冲!还不就是想抢功劳封侯?就不能等等

张骞?先不说能不能躲得开,若李广真的率军绕过匈奴主力,避而不战,或是因为等待张骞不小心放任左贤王率骑兵阻绕西线战场,毁了汉武帝辛辛苦苦布置的战术,汉武帝一定会第一个扒了他的皮!大家现在明白了吗,“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其实根本就不在

F李广打的那几次败仗上,那几场硬抗匈奴主力

战斗,或许汉武帝也没想过他能赢,从这一角度来看,东线的这些将领,他们其实是整个国家对外军事大战略调整中的牺牲品,也是必须牺牲的部分。]原来如.....原来如此啊!!!

仙迹的中肯之言,叫李广不由老泪纵横,他以袖遮面,不愿叫人见到他的面目。

[汉匈战争从元光六年(前129年)秋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卫霍二人格外争气,为汉朝取得了无数胜利,将匈奴打穿远遁。因此,在这十年间,汉武帝大行爵赏,先后封侯者数以百计,就连李广的部下,在跟随卫霍出征后,都有不少人捞到了侯爵。卫霍以压倒性的实力衬托得其他将领都黯淡无光,也不仅仅是李广了。

而李广在这十年间又如何呢?老实说,李广是个长处很明显,短处也很明显的将军,除了一些小战,他五次出战,两次当坦克敌众我寡未能胜利,两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其中有一次要带兵翻越大漠,确实比较难),最后一次更是导致了他的死亡。这让迷信的汉武帝认为他“数奇”一“数奇”就是点背、倒霉,命数不好的意思。

这对一个老将是致命的打击,可哪怕汉武帝不再让他当前锋,不许他领兵去西线主战场,李广还是每每请战,哪怕只有几千骑,哪怕只是打打下手、当诱饵、当疑兵、当断后的敢死队,他也想要出征,他宁愿战死沙场,他不愿窝囊地死在家里。更何况,他心中还奢望着封侯,封侯!

可惜因为汉武帝和整个朝廷战略的改变,李广能率领的兵越来越少,原本他手里的兵很多都被抽调出去了。可是这样下去,李广守边再厉害都是不可能封侯的,所以他最后才会无比固执地跟汉武帝请求随卫青他们出征。有人说,哎呦,李广啊李广,你怎么不服老,非要跟着卫青他们出征?你那么老了,又缺乏主动迎战匈奴的经验,不熟悉草原深处的地形总是迷路,就该告老还乡啊?为什么一直执着于封侯呢?有时候,我们不能以现代人思维去评价古人。古人是极为重视“志”的,李广为国拼杀数十年,他是那种性格刚毅过于执着的人,他的部下很多都封侯了,就他没有,这对他而言,是“辱”

士可杀不可辱,李广最后的悲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智慧女不秃头:为啥后世说李广治军不严,其实是司马光这家伙在《资治通鉴》里写的,当时司马光要推崇程不识的严法治军,因此拿李广“宽仁治军”来当对照组,其实可信度很一般。李广在汉朝军中的声望是真的不低,哪怕后期没有什么胜仗记录,但依旧很多士卒追随。司马光却说李广带兵随意,士兵无纪律,因此导致李广大败。但其实,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清廉爱兵的正史记载很多,“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出征在外,士兵没有喝水,李广不会靠近水源,士兵没有吃饱,李广也不会先吃饭。李广的士兵皆感恩载德愿为其赴死。

不仅如此,李广打仗喜欢拼杀在前、冲锋陷阵,从不躲在中军大帐,这就是个有钱一起赚,有事带头扛的将领,要是我的狗领导能有李广这种觉悟,我就谢天谢地了好吧。而且从很多李广参与的败仗来看,宽仁治军从来不是李广失利的主要原因,因为李广的败仗从没有溃逃的,大多都和他同生共死,他的兵杀敌也非常勇猛、从不畏死,李广吃败仗主要是他个人在野战指挥、行军路线上存在明显短板,他明显比较擅长背靠城池的对战嘛!而且吧,李广这个人又不是没有别的缺点,他还杀过俘虏,恶意报复过不尊重他的霸亭县尉,所以没必要特意用“治军不严”这个理由来攻讦他,有点牵强。其实,很多史学家猜测,李广曾被《汉史》记载“广杀虏三千级”,按照汉朝军功,杀敌千级以上就可封候,但他却没有封候,为什么?有学者根据当时战后计功的残留史料猜测,李广很可能将大部分军功分给那些牺牲的部下了,而非个人独占,这样牺牲士卒的遗属可以得到更多的抚恤金,孤儿寡母才能活下去,这也很有可能是他在汉武帝时期声望很高的原因,更是得到无数人同情的原因

他在其他方面的品德啊能力啊远远不如卫青霍去病,很不咋地,但他对自己的兵确实好。

因此他又错过了一次封候的机会。

另外,俺们猪猪怀疑的没错,他确实有点“数奇”,倒每得很,有时候猪猪也没有那么偏心,总让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当坦克亏不亏心啊?猪猪也有让他正经出战的时候,但每回他出征除了迷路的时候都能非常精准遇见匈奴主力,而且每次遇到的匈奴骑兵数量都比他多好几倍,真惨啊!]真....真....真.....

李广:"......""

此时的李广莫名与被匈奴俘虏在漠北吃西北风的张骞有了点共鸣。

这就是日后陛下在那右北平之战中将他们俩个倒霉蛋分在一起对抗左贤王的原因吗?

不成,不成,明日就去请巫师看风水!

[智慧女孩不秃头;还有李广最后自杀那事儿啊,有一半得怪刘猪猪自作主张!李广听说卫青又要带兵出征,他便豁出老脸进言求刘彻让他随军出征,刘彻耐不住李广再三哀求便答应了,结果猪猪扭头又偷偷嘱咐卫青,那个啥,将军老了,而且有点霉运在身上,不要让他当前锋,多多照顾照顾他,和之前那样让他打打杂溜溜马就好了。]

李广猛地抬头,眼神格外幽怨,好似那被见异思迁的渣男抛弃的原配,刘彻汗流浃背,连忙转过头假装在和其他臣子说话。无他,因为在这个时空,卫青才刚刚被挖掘,稚嫩如春日刚刚抽发的柳枝,汉朝对匈奴所有的战事,都是李广领衔,是当之无愧被捧在手心里的老宝。因此,众人得知日后李广需哀求才得出战,还不得重用,的确令人唏嘘。

[智慧女孩不秃头:猪猪也是好意啦,虽然的确是不太相信李广野战战力,但他也怕以李广冲杀在前的风格让爷爷那辈留给他的老将军就这么死在战场上他想保全老将军罢了。可是他没想过,为啥李广非要出征呢?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战了。一个与匈奴打了四十七年、七十多次战役的老将,可能对自己也有点预感吧!他想让自己最后落幕得体面一点。哪怕终不能封候,他也想冲杀在前,就像当年驰骋在刀光剑雨中,三箭齐发射杀匈奴射雕者一般!可惜,卫青一向是个听陛下话的乖宝,他谨记汉武帝的嘱托,不准许李广为前锋的请求,两人大吵了一架,李广终究还是为后翼绕路从东路包围匈奴,但他迷路的老毛病又犯了,还没遇到匈奴,就听到卫青杀匈奴单于、重伤匈奴右贤王的捷报,战事就这样结束....广更郁闷了,他只能带兵无功而返但回来路上他又迷路了!真是要命啊!因此他归队也晚了。

没能配合主力部队形成合围参与决战本就有错、归军还姗姗来迟,更是大忌!如果这一仗的元帅不是卫青,可能就因李广失期而大败了!卫青当然也生气啊,质问他去了哪里,李广可能觉得丢脸不愿多解释,而且他误以为卫青是故意不给他立功的机会,让他绕远路。其实卫青只是在执行刘猪猪的命令。卫青因李广避而不谈,便命令监军官更审问他,被刀笔小更审问,李广更觉得屈展惊满李广当然也知道自己老了,也渐渐不得汉武帝信任了,这是最后的机会,是生命中最后一战,可却还望,又何须苟活?于是他愤而自刎。]

[幼儿园扛把子:卫青心里一定在os:“我赢得太快,怪我喽?”]

汉武帝朝,李广呆愣住了,刘彻也没想到李广竟然是如此落幕的,一时也默默无语。

汉文帝年间,刘恒看向还年轻的李广,长叹一声:“你啊,之前便有人对朕说你性子过刚易折、太过自傲,朕还不相信,如今....何至于此呢?”汉朝是可以用金钱赎罪的,以李广为大汉征战一辈子的忠心,就算回去要被汉武帝问罪,也可以用钱赎罪,不会死的。可他偏偏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来终结自己的一生。年轻的李广沉默了片刻,重重地摇摇头:“陛下,后人知我,此等境地下,我绝不愿窝囊苟活了....但后人说我野战无能、品德有亏,想必我定有不足,陛下,我会严以律己,朝兢夕惕!”林菱将网友的留言念给爷爷听,爷爷听了也赞同地说:“你看,这位朋友说得多好啊!历史学得很棒啊!”[我很认同这个秃头网友的话。李广肯定不是完人,他杀俘,他还气性大、性子倔,但我们也应该尽量客观地评价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推崇卫霍的时候,完全不必用李广来做对照,卫霍之所以为卫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如天上之日月,已经足够闪耀。李广的军事能力肯定比不上卫霍,这是一定的,但一个历经三朝、用一生都在为大汉征战的老将,即便他无法战无不胜,即便他愤而自刎,或许也应该给他一些掌声。还有一句话也很好,一个人强大,不是看他胜利了多少次,而是看他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仍能一遍遍站起来。但很可惜,李广却最终还是成了个项羽式的人物,他没能过了自己那一关。]愤而自刎。李广难封。

他至死还是没能封候啊,武帝朝的李广惨淡一笑。

但仙迹最后的那句话还是让他如死灰般的心重新颤抖了一下,是啊,身为武将就该如此,无论失败多少次,都要重新站起来,无论被敌人打倒多少次,只要血没流干,就要重新发起冲锋老迈之躯,也应当能万死不辞。

仙迹所言的那个他,他也感同身受,若是真的处在当时的境地,他的确无颜苟活。

那老夫子说,历史上有很多人同情他,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他,只因他做得不够好。

那或这一....

他希望自己能体面地死在敌人的手中,而非自己的剑。

“陛下,老臣恳请戍边。”李广摘下士冠,露出了花白的发髻,深深拜了下去,“臣愿以残躯为大汉死守山河!”他不适合长安,他想念长城吹来的风了。

的确,李广戍守边郡是把好手,在文景两朝,他当过过上谷、陇西、北地、上郡等八郡太守。每到一处,他对抗来犯之敌从失手,力保边境汉民之安宁,也因此得了匈奴人一声“飞将军”的尊敬。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念及此,刘彻默然片刻,轻轻颔首:“准,迁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将军....迹所言乃天机,如今既然知晓日后便已不同,望将军....保重身体。李广含泪重重叩头,再一拜,起身离去了。

离开时,他还没忘仙迹只言片语提及的孙儿李陵,下决心要将这个日后可能会犯死罪的孙儿一并带去边境,从此远离长安他想问清楚,但此时,三轮车也从盘环山路走了出来,转入了一条更平坦宽阔的道路,路边还有根笔直浑圆的杆子,杆子顶部衔接这一块蓝色牌林菱便对直播间的观众说道

[到镇上啦,村里比较偏远,没有驿站,都得到镇上来取快递。]

历朝历代之君臣本都跟着在议论李广,忽而听见这一句,便又都起了兴致

“后人之驿站不知是何模样?”

“快递又是何物?”

“想来是朝廷的紧急公文,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吧?”

“可林姑娘和林老夫子又非朝廷命官,怎能随意使用驿传?”

还没讨论尽兴,又被小镇上来往如织的人流车流,还有满街鳞次栉

比的店铺而吸引了。

那是什么?

张居正眼尖,看见了路边一个红漆建筑。

“中__国石油?’

最新小说: 港岛:别怕,我真是好人 胖子没有青春,重生有何意义 九九金仙 长姐掌家日常 快穿:戏精宿主每天都在作妖 十里芳菲 学长尚在,学姐请自重 行商坐医 火红年代从私人订制开始 昭和美人录:肆虐在泡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