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旭日东升之帝国霸业 > 第十四章【流寇来历】

第十四章【流寇来历】(1 / 1)

百姓们瘦得只剩下了皮包骨头,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纷纷求死还痛快些。

但尽管如此,坐镇此处的明南直隶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兼陕西总镇巡抚:乔应甲,见状不但不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反而还增派朝廷所谓的〈新饷〉、〈均输〉等赋役,并严令官吏们督责索要(实际上是战事需要)。

因此才导致了百姓们不得不造反的事情。

首先由西安府同州白水县居民:王二,聚众召集百姓们造反,攻破西安府华州蒲城县管辖下的孝童镇,和韩城县的淄川镇。

8月11日,明熹宗天启悊皇帝:朱由校,在明奉圣夫人:客印月、明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皇城西苑太液池内游船戏耍。

还在太液池桥北浅水处登船设宴饮酒,又与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以及两名亲信明司设监左少监:李永贞,与明御马监太监:涂文辅,一起乘船前去深水处,戏玩小舟观赏优美风景。

待船只行驶到深处时,明熹宗一时兴起,当时又穿着蓝色的(曳撒服)来到船头,准备吟诗一首。

却不料突然间刮来一阵狂风,直接吹动了船只,使得船头站立不稳的明熹宗,一不小心就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

好在及时被北镇抚司锦衣卫队救起。

但经过这次惊吓之后,却落下了病根,加之多方医治无效,使得身体每况愈下!

之后明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霍维华,就进献了一种仙药?名曰;「灵露饮」,并对其宣称服用后能立竿见影,健康长寿?

这让明熹宗听后很是高兴,他当即决定试着饮用一颗,刚下喉时发现果然清甜可口,便打算日日服用。

可在饮用了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浑身逐渐水肿,让他渐渐地卧病在床,动弹不得。

此举恐有官员联合故意为之的动向?

自知时日不多了,所以明熹宗急忙宣诏内阁大臣们来乾清宫内,还下旨让他们辅佐皇五弟明信亲王:朱由检,登基继承大统,匡复江山社稷。

就这样17岁的信亲王殿下登基为帝,是为〈明毅宗〉。

在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又因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境内,发生了严重的干旱以及蝗虫等灾荒,让百姓们颗粒无收。

饿死居民无数!

这也使得延安府葭州府谷县居民:王嘉胤、宜川县居民:王之爵,两人也相继扯旗造反。

而延安府安塞县(塞门守御百户所)居民:高迎祥、与兴安州(兴安守御千户所)石泉县居民:王大梁,则联合响应一同反明!

以及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居民:王自用、延川县居民:张应金、绥德州(绥德卫)居民:张存孟、鄜州洛川县居民:大红狼、清涧县居民:飞山虎、鄜州洛川县居民:王子顺、宜川县居民:苗美、绥德州(绥德卫)居民:马守应、清涧县居民:拓养坤,也都一起跟着造反,使得农民军规模声势日渐壮大。

其中高迎祥自称(闯王)、王大梁自称(大梁王)由此揭开明末农民大造反的开头。

恰巧当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重镇平凉府固原卫总镇,因边军缺饷欠缺不发,在加上有农民造反。

而向明陕西总镇巡抚兼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胡廷宴,因为体恤百姓,意思下令明军不要去镇压,又加上军队也因拖欠军饷,反而跟着一起去抢夺固原卫总镇的库房钱财粮食!

几乎天天都有大量的饥民抢掠事件,有的甚至公然抢劫官府的粮仓,基层官吏们只能每日来到西安府向明陕西总镇巡抚汇报灾民的情况。

起初明陕西总镇巡抚还会询问两句,做些指示安抚灾民,并对其抢掠官府的凶悍之徒严惩不贷。

可后来报告之事越来越多,每日每月都有官吏挤满大堂,这搅得明陕西总镇巡抚不得休息!也让明陕西总镇巡抚很是生气,直接就将汇报之人施以乱棍处罚。

还斥责道“天旱无雨、饥民无食,起而闹事偶有劫掠,乃是历朝历代皆有之常事,何来大盗剧贼?本部院岂能不知晓,尔等何须扩大其事?待得明年春雨一落,五谷丰登,饥民便会各安其业,到时贼患自无。”

此事一传出后,百姓们纷纷给明陕西总镇巡抚起了个外号,叫「司城闲主人」但事情也随之越闹越大。

朝廷派遣去调查的明延绥总镇巡抚:岳和声,也因手下明军们在剿贼之时,顺带造成了扰民行为,闹得原本不是乱民者,也都纷纷加入到了造反队伍中。

也更使得明陕西总镇巡抚与明延绥总镇巡抚,开始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并没有及时上报给朝廷,导致更多的百姓以及官吏们忍无可忍,最终迫不得已,纷纷加入到了造反行列当中!

更是让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明军,错过了最佳剿贼时机,没办法明陕西总镇巡抚,只能不识时务地上了一份边军缺饷以及灾民剿不完的奏章。

从他的奏章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军饷短缺的问题有多么的严重。

奏章里形象生动的描写称“这些当兵的,起初还只是(典衣卖剑)现在则是卖儿卖女,之前只是沿街乞讨银两,现在则是离队潜逃!之前有些士兵只是暗中发发牢骚,现在则是公然闹事,还聚众来府衙内讨要饷银,并问朝廷何时发饷?”

作为大明京师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卫总镇,以及靖虏卫,这两个边界地区竟然缺饷白银三年。

而临洮卫与巩昌卫两地缺饷白银,高达五六年之久,总计欠陕西都指挥使司明军官兵们白银二十五万两。

然而朝廷刚刚接到明陕西总镇巡抚的奏章,还没过三日,北直隶京畿顺天府蓟州镇(也是京师九边重镇之一)的明蓟州总镇监军道:刘应坤,就上报说“蓟州镇士兵已经五个月没有发饷了!长此以往恐生兵变,还请朝廷速速发饷。”

此刻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军营中,也因四个月没有发军饷,而导致士兵们瞬间发生了兵变,其余的十三个营则负责响应起事。

这让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辽东总镇巡抚:毕自肃、明山海卫总兵:朱梅、明永平府通判:张世荣、明永平府推官:苏涵淳,在城楼上观望叛军们不断地叫嚣着,很是无奈!

而卫指挥所内的明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袁崇焕,与明宁远卫兵备道副使:郭广,就开始密谋诱捕首恶明宁远卫左参将:张正朝、明宁远卫游击将军:张思顺,两人平定叛乱。

他们故意打开了卫指挥所库房放银,在趁机抓住首恶严惩,并斩首15人,成功平定了〈宁远卫兵变〉。

在得知事情的严重性之后,明毅宗:朱由检,急忙命各部捐出银子,分别由户部的国库出银三十万两、工部出银二十万两、光禄寺出银三万两、顺天府出税银一万两。

加在一起总共凑得五十四万两白银,作为新皇登基的特别奖金,发放给了边关士兵们。

可尽管如此,真正发下来的饷银,平均算下来每人才得了区区的二两银子,不过聊胜于无啊!多少也是皇帝陛下的天恩浩荡不是吗?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朝廷百废待兴各处开支都需要银两,所以皇帝提倡节约。

不仅自己衣着简洁(意思是衣服穿烂了都不换),还让皇后与嫔妃们也都跟着,一起省吃俭用,但国库银两却依旧不够用!

恰好这时明都察院直隶道监察御史:毛羽健,因偷养小妾而被(妻管严)的夫人,乘坐驿站快马,迅速回府捉奸在床,再发现夫君有私情后,两人大闹不已!

也因此惹得明都察院直隶道监察御史,当即就联合了好友明刑科右给事中:刘懋,于2月初8日,一起直接上奏宣称道“当今天下州府县困于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为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且耗费银两,不如裁撤。”

本来就是愁没有银子的明毅宗,一听到有可以节省的地方,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批准,裁撤全国驿站了,只剩下官道依旧沿用。

这使得许多驿站官吏们都失业了,这里面就包括有;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米脂县银州乡驿卒:李自成(字:鸿基),就是其中之一。

李鸿基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了老家米脂县银州乡李家村,虽然身上还有些银两,但也得为今后想个吃饭的去处啊?

所以思来想去他就想到了,年少时曾经收留自己的恩人~明绥德州知州:艾应甲,打算继续去替他放牛打杂,以维持生计。

这艾家可是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米脂县官庄村的大户人家。

而且艾应甲从小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祖父:艾希清,为米脂县的第一位进士:艾希淳,之胞兄。

说这个艾希清又是位贡生,曾任明绛州通判。

其父:艾榛,曾任京城的明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使,其三叔父:艾杞,为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米脂县的第二位进士、其四叔父:艾梓,为武进士。

因此艾应甲自己也由贡生当上了米脂县知县,继而升任绥德州知州。

就这样李鸿基在艾府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最起码能够有餐饱饭吃,有个地方可以睡觉。

4月初8日,农民军:王二、大梁王:王大梁,率领七千人马攻打西安府邠州三水县,击败明邠州游击将军:高从龙,斩杀官兵二千人!

之后就被明陕西商雒兵备道左参政:刘应遇,出击斩杀王二于西安府同州白水县,使他被升任为明西安府兵备道副使。

于是明西安兵备道兼关内分守道副使:刘应遇,又继续追击农民军:大梁王,在西安府渭南县大石川诛杀大梁王。

最新小说: 贵女景昭 超时空史记 谍海孤雁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美利坚胜者为王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抗清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汉家功业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