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旭日东升之帝国霸业 > 第一百一十七章【龙山协议】

第一百一十七章【龙山协议】(1 / 1)

2月12日子时,幕府主帅左近卫权中将:宇喜多秀家,亲率倭军4千8百人直逼京畿右道汉城府高阳郡幸州城而去,其中还有幕府第一军左副将:小西行长、幕府第三军福冈国藩主:黑田长政、幕府第六军中务大辅:小早川隆景,等军团都随军出征,军队浩浩荡荡,大有不破幸州城誓不还的气概。

然而幸州城内的李氏朝鲜守军们仅有4千人,兵力相对比较少,但李氏朝鲜全罗左道巡察使:权栗,还是决定凭险坚守,以保障日后光复汉城府所必需的桥头堡。

恰好李氏朝鲜休静大师:崔汝信,的二弟子:处英,听说幸州城危急,他赶紧率领数百僧兵前来增援,终在幕府兵团大军之前赶到幸州城内。

卯时初,太阳隐隐升起之际,倭军大部队即已开到幸州城外,在晨曦的照耀下,4千8百名倭军杀气腾腾,背上都插满着红白相间的战旗,而大多数士兵脸上还戴着怪异的鬼面具。

这让李氏朝鲜守城士兵们见到这个架势,大多都被吓得胆战心惊,但幸亏在李氏朝鲜全罗左道巡察使的沉着指挥下,军心才重新稳定下来。

为了抵抗倭军的进攻,李氏朝鲜五军营总戍厅中军将:赵儆,更是精于构筑防御工事,在本已险峻难攻的城外开挖了战壕,并竖起两道栅栏,故此趁着倭军布阵之际,李氏朝鲜全罗左道巡察使当即下令全军饱餐一顿。

因为战斗一旦打响,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下一顿。

很快卯时四刻,倭军们就开始攻城,由于只有一面可以入城,因此倭军大部队无法展开,只能分成十余队轮流攻击。

这下正中了李氏朝鲜全罗左道巡察使的分兵之计,因此李氏朝鲜军队将一切能找得到的火力,都全部聚集到倭军攻击的方向,弓弩火矢、火箭车、投石车、地字号炮,等等一齐上阵,居高临下,准备给予倭军迎头痛击。

先后打退了倭军九次进攻,几路倭军兵团上阵都吃了大亏,也让幕府左近卫权中将感到不可思议!

但也让李氏朝鲜守军们受到了重创。

在激战了一下午之后,李氏朝鲜兵马佥节制使:李薲,才赶到增援他们,也迫使了幕府倭军不得不暂退一时。

战后李氏朝鲜驻军们由于兵力不足难以坚持!但又不想让倭军再次前来占领这个据点,便决定下令摧毁掉城堡撤兵。

2月14日,跟随入李氏朝鲜王国作战的明南镇抚司锦衣卫指挥使:史世用,派出的南镇抚司锦衣卫队侦查之后,得到情报称;李氏朝鲜京畿右道汉城府王京内,有倭军二十万人,且声言幕府关白:丰臣秀吉,欲要亲自出征李氏朝鲜王国?

为此明东征提督:李如松,当即就下令诸将们,分布在各处要害之地,扼守大同江等处,又得知幕府兵库小允:平秀嘉,占据了京畿右道竹山都护府龙山县,囤积仓米数十万石。

而这龙山县大仓本为李氏朝鲜王国的大仓,里面囤积了李氏朝鲜王国数十年来的粮食。

在京畿右道汉城府被倭军占领后,龙山县大仓就成为了汉城府倭军们的军粮库,后来倭军运来的粮食都存放于此地。

因此明东征提督:李如松,得到了这一情报后,他即刻密令明辽东总镇右副总兵:查大受,明御倭副总兵:李如梅,率领敢死队7百名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县大仓。

就这样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之间尽被焚烧得干干净净。

如此军粮一失,瞬间就让在李氏朝鲜王国半岛上的倭军们,全线进入了被动状态,并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倭军不得已,于4月18日,在坚持了两个月彻底搜刮不到粮食之后,才商议决定撤离京畿右道汉城府王京,退守到庆尚左道庆州府釜山浦地区。

在侵朝倭军们全面退出王京之后,明东征提督就立即遣将分扼要害,以明东宁卫右参将:李宁、明辽东总镇左副总兵:祖承训,据守在京畿右道开府城,明东征左副总兵:杨元,据守在平安西道平壤府,明东征右副总兵:李如柏,据守在咸镜北道宝山县、明辽东总镇右副总兵:查大受,据守在黄海左道临津江一带,明四川副总兵:刘綎,则据守在庆尚左道庆州府釜山浦海口,至此李氏朝鲜王国的战局略定。

不过明东征提督却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

那就是宣布停止进攻,全军往北撤回京畿右道开城府,此消息一出,瞬间让李氏朝鲜各官员和将领们都大为失望!

其中李氏朝鲜兵马佥节制使:李薲,还跪地苦劝,怎奈明东征提督却大怒,一脚将他踢翻在地。

之后在明东征提督到了开城府时,又传来了幕府第二军右副将:加藤清正,欲偷袭平安西道平壤府的消息?

虽然此消息是谣传,因为目前幕府第二军右副将此时已经放弃了咸镜南、北道,正在赶往京畿右道汉城府王京的路上,哪里有功夫偷袭平壤府啊?

但明东征提督则是担心失去了这根本之地,便留下明海宁卫游击将军:王必迪,驻守开城府,自己打算亲率大军返回平壤府,待到来年开春时再进军。

这一下倒是让李氏朝鲜群臣们可就是真的急了。

首先由李氏朝鲜领议政:柳成龙,苦苦哀求并跪下来说道“朝鲜语:先王坟墓,都在王京,京畿以南遗民日望王师,吾军将士力弱,正欲倚仗天军,然突然撤退,岂不是前功尽弃也?”

其中李氏朝鲜左议政:尹斗寿,则是跟在明东征提督身前身后,拉扯袖子流泪苦劝,以致有〈泣阁老〉之称。

但明东征提督依旧一概没有理会,还是全军拔营开赴平壤府。

这让李氏朝鲜军民们失望之余,更有人趁机作诗暗讽明军怯敌,写道“朝鲜语:一自碧蹄衄,壮志乃暗消。还将羁縻计,徒使奴势骄。汉家十万师,不如说舌饶。回首望神都,杀气干云霄。”

虽然站在李氏朝鲜人的立场,希望大明天军能够一鼓作气光复王京,把幕府倭军全部赶到海上去,但是明东征提督不肯进军,也有他说不出的苦衷啊!

其一;是兵力不足,大明帝国入李氏朝鲜王国的大军一共才四万多,而倭军仅仅在王京附近就集结了五万人马,在加上沿海的守军一共有十几万,以倭军的作战能力,没有数倍于倭军的兵力,是根本无法取得战场优势的。

其二;是军粮不足,由于此时的战线已经从平壤府拉到了开城府,粮草筹集和运输的负担一下子加重,而开城府的粮草又是从忠清左右道和全罗左右道的水路运来,随到随尽,根本不够用!

再则自碧蹄馆战后,明东征提督也意识到了战争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并多次对负责筹粮的李氏朝鲜官员大发雷霆,欲加以军法。

然而李氏朝鲜官员们却也只能跪在帐下,流涕而已,毕竟是真没粮食。

其三;是内部不和,大明南军和北军的矛盾,从平壤府之战中,明蓟州总镇左参将:吴惟忠,率领的蓟州镇步兵(北军)首先攻克了北门牡丹峰。

而明京军神机营左参将:骆尚志,则率浙江都指挥使司步兵(南军)首先破城,就连李氏朝鲜王国的文献上也认为大明南军轻勇敢战,是破平壤府大捷的关键。

但是明东征提督:李如松,却在给朝廷上报的文书中,把破城的首功记在了自己的嫡系明东征左副总兵:杨元、明东征右副总兵:李如柏,这两位北军将领的头上,才招致了南军将领们的不满。

4月20日,明辽东总镇经略:宋应昌,明东征提督:李如松,两人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再派明御倭游击将军兼通事:沈惟敬,前往倭军大本营中议和。

临行前明辽东总镇经略还特意交待道“此间和议,汝既专主,吾不当欺李氏朝鲜王国,也亦不敢诬朝廷,尔须率策士五人,领倭众归幕府,受关白降书以来,本部院得此,定会转奏,请旨册封关白为郡王,使之进贡,勿令误事。”

由此可见,明辽东总镇经略赋予了明御倭游击将军与幕府交涉的权利,一是要求倭军从李氏朝鲜王国撤兵,二是要求幕府关白向大明帝国送来投降书。

而作为大明帝国回报的条件,则是册封幕府关白:丰臣秀吉,为幕府国王,既〈大明郡王〉,同时准许幕府向大明帝国进行朝贡贸易。

恰好幕府关白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既然拿不下李氏朝鲜王国,又有地方战乱尸体没有处理,而爆发了疫情,还与明军们死磕也不是办法!

只能采取休养生息之策,便也同意了双方再次议和。

这次和谈,在5月16日,就有了初步的结果,由于明辽东总镇经略与明东征提督继续率军南下压境,驱除倭军出全罗左道南原都护府、庆尚右道晋州牧,迫使倭军主力从庆州府釜山浦移驻到了熊川县西生浦。

为了不被明军追击,倭军方面就同意释放被俘虏的李氏朝鲜庶长子临海大君:李珒,李氏朝鲜庶六子顺和大君:李𤣰,这两位王子和李氏朝鲜兵曹判书:黄廷彧,等人。

同时幕府关白还派遣了幕府飞驒守:小西飞(内藤如安)跟随明御倭游击将军:沈惟敬,前来大明帝国落实议和事宜。

但幕府关白开出的议和条件,却是要大明帝国天皇帝陛下陪嫁公主殿下,入幕府成为幕府后阳成天皇:周仁,的皇妃?

以便于恢复大明、幕府,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由两国大臣为通好共立盟誓,在归还占据的李氏朝鲜王国北部四道,同时割让李氏朝鲜王国京畿左右道南半部和全罗左右道、忠清左右道、庆尚左右道,给幕府管理。

最新小说: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超时空史记 贵女景昭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 美利坚胜者为王 谍海孤雁 汉家功业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