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书院 > 历史军事 > 旭日东升之帝国霸业 > 第四百二十二章【借兵东虏】

第四百二十二章【借兵东虏】(1 / 1)

只见拿着茶杯还没开口说话的吴总兵,就见到有明军士兵走进来,汇报道“启禀高总兵、吴总兵大人,广宁前屯卫指挥使有请两位移驾去旗纛庙前,有话要说?”

于是笑着喝了一口茶的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吴三桂,就拉着明山海卫总兵:高第,一起出去。

一路上他都是笑着的,但就是不告诉高总兵真实情况,因为想给他一个惊喜?故此在来到旗纛庙前时,他的两位兄弟早已身披白色战袍,头上戴着白巾,等待着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

这让明山海卫总兵不知所措?等他抬头看到朱雀旗帜杆上高挂着大顺使者:黄玉,人头时,他才迅速反应过来,当场被吓软了腿!

而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则走上台去,三兄弟一起宣布道“诸位今日我等以大明遗臣身份,恸哭六军惧缟素,誓与李贼不共戴天!反大顺复我大明万里江山,尔等可愿意随本帅一同挥师杀入京畿?”

训话完毕之后,台下的明军士兵们个个举手高喊表示愿意,为了宣扬气愤明广宁前屯卫指挥使:吴三凤,还让明军士兵击鼓助威。

不一会儿(嘭、嘭、嘭)的鼓声就快速传遍四方。

眼下虽然他们三兄弟是宣布独立以大明遗臣自居,走上了与李贼兵戎相见的道路,但是他们又再次不知所措,只得悲痛的喊道“我等忠不成忠、孝不成孝,何颜立于天地间啊?唯有自刎以谢天下!”

这使得众将士与台下的明山海卫总兵见状不对,都极力制止,才让三兄弟放下佩刀慢慢冷静下来。

此时明蓟辽总督:王永吉、明辽东总镇巡抚:黎玉田、明辽东总镇监军同知:童逵行、明宁远卫经历使:方光琛,也走了出来一起商量情况。

于是足智多谋的明辽东总镇监军同知突然想到一个注意?

那就是决定效法古人(指;西周申侯借犬戎兵、北周高祖武帝:宇文邕,借突厥兵、唐肃宗大宣孝皇帝:李亨,借回纥兵、后晋高祖德皇帝:石敬瑭,借契丹兵)等做法,提出决定向清廷~东虏建奴「借兵」。

毕竟眼下东虏建奴鞑子也是对辽东都指挥使司最后一座关卡〈山海卫〉虎视眈眈,而且借兵的话,还能让他们两虎相斗,则自己坐收其成,何乐而不为呢?

等到时候趁他们两败俱伤之际,在突然出击,这样一来可以报了大顺的夺妾虐父之仇,二来也能替大明先帝痛击流寇与东虏。

为了实行计划明辽东总镇监军同知还劝说明蓟辽总督与明辽东总镇巡抚,请求答应此要求,但他俩均认为此计划风险太大,而且东虏建奴也不太可信!

因此一直拖着没有决定。

到了4月10日,明蓟辽总督与明辽东总镇巡抚两人决定采纳明辽东总镇监军同知的建议,决计向清廷借兵剿贼,联虏平寇。

而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就询问明宁远卫经历使想听听看他的意见?却不料明宁远卫经历使则向吴家三兄弟建议道“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

因为上次自己的舅舅前明广宁中屯卫总兵:祖大寿,(满清松山堡总兵)曾给自己写信,让他带着本部兵马劝降大哥和三弟一起投降东虏!

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可眼下机会来了,可以派人回信说是要与东虏友好,并且希望能够借些兵马。

然而等众人散去之后,明山海卫总兵就显得不太对劲了!他心事重重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他叫来手下的心腹们,小声询问道“你们快去瞧瞧,给我盯紧宁远卫总兵,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他的心腹们却说道“这还能有什么啊?不就是写信去东虏军营内,让他们借兵给咱们吗?”

话虽如此,可明山海卫总兵却不是这么想的,一来东虏内部有吴家三兄弟的两个舅舅满清广宁卫总兵:祖大乐、满清松山堡总兵:祖大寿,两位。

再则满清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又是他们的旧相好,而且此人说了要为大明帝国殉葬,结果却投降了东虏建奴,可谓是毫无气节可言!这次吴家三兄弟写信,也难免会有勾结东虏引狼入室之嫌?

因此了解到这点之后,他手下的明山海卫左参将:冯有威,就带领几个明军士兵,偷偷的来到了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写信的密室外面,用手捅破窗户纸,透过窗户看向里面。

不过透过窗户之后可以明确看到,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在给东虏建奴最高统治者~满清皇父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借兵求救信中其内容,都是三位吴家兄弟均以「亡国孤臣」的名义,在信中屡次称大明帝国为〈我国〉、〈我朝〉。

而对于东虏国却是勉为其难的尊称为(北朝),毕竟从后金到满清以来,南方的大明帝国可是从来没有承认过东虏建奴分裂大明帝国东北版图的独立事实。

因为东虏建奴本就是以大明建州女真左卫军民指挥使的身份,来发布「反明七大恨」造反的。

这点是不得到大明帝国朝廷同意的,因此东虏建奴也常常在外交时头疼,毕竟被大明称为叛徒,又是企图分裂大明国土独立之人,也就是说在信中;吴家三兄弟是以大明臣子的身份向东虏国求援,其借兵之目地,是〈灭流寇〉使得大明帝国得以(中兴),而不是让东虏建奴入主中原。

并且信中提到在消灭流寇军队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指山海卫关外的土地,毕竟这也是他们守护的土地)作为对东虏借兵的酬谢和报答。

而在东虏进关配合作战的路线问题上,吴家三兄弟以及明蓟辽总督与明辽东总镇巡抚,均一致要求东虏建奴八旗军队与蒙古直入中协(永平府蓟州镇喜峰口长城、龙井关长城)西协(顺天府密云后卫的墙子岭、将军石关)等处进入明境。

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以往,历次东虏建奴联军们曾经进入大明帝国内地抢掠所走的旧路,又是目前大顺帝国军队驻扎之处。

若是按照信中的这一规定,吴家三兄弟这么写,不但可以保护自身安全,稳居山海卫关卡,防止东虏趁机行其「假途灭虢」之计,而且还可以促使东虏与大顺主力进行火拼,他们自己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这也是当时所有山海卫境内高级将领们,依旧对故国大明存在着眷恋之心,都不愿意就这么让东虏建奴占便宜的权宜之计。

就这样书写完毕之后,经过大哥明广宁前屯卫指挥使与三弟明广宁中前守御千户:吴三辅,的观看之后,三人大笑道“呵呵呵!妙、真是妙不可言啊!想必东虏这下,应该是没话说了吧?”

于是以明蓟辽总督为首就派遣了明宁远卫左参将:杨坤、明宁远卫游击将军:郭云龙,携带借兵书信出关北上,向清廷(东虏建奴)去借兵。

而窗户外面的明山海卫左参将得知他们三兄弟,目前还有心向大明的意思?就低下头对左右明军士兵们小声嘀咕了几句,便离开了。

同时出了关的明军传令兵们均换上了辽东战马,快速行进往辽东都指挥使司北境跑去,在跑了半个时辰之后,就来到了一片密林地带,也是明、清地域的交界处。

因此奔驰在道路上的明军传令兵们突然睁大眼睛,惊恐的看着前面不知所措,很快就被地上在出现的绊马索,给弄倒在地!

远处还有几个穿着白色绵甲的满清正白旗士兵吹了个口哨,然后纷纷起身说道“女真语:快看是明军?”

另外几个满清正白旗士兵觉得大明士兵无缘无故跑来关外传令,那必定是有急事?便走过去用关东大扫子架在脖子上面,询问道“女真语:汉人来此,有何贵干?”

其中一个满清正白旗士兵迅速反应过来,直接推开他们,说道“女真语:哎呀!他哪里听得懂我们女真语啊?有没有谁懂大明江淮官话的?”

只见众人都表示摇摇头!

无奈之下满清正白旗士兵们只得拉起他往前面拖去,而东虏被拖拉的明军传令兵们,很无奈的喊道“快放开我!我有紧急军情,要去沈阳中卫面见你们的摄政王。”

然而听不懂大明江淮官话的东虏士兵只管拉着走,丝毫不理会那么多,被拖拉时,还经过一处石碑,可以明确看到,石碑上面刻着「高台堡」三个字。

这边的东虏清军大营内,头戴正五品(玻璃顶戴花翎)的满清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正在对着辽东都指挥使司地形图分析战局,就听到营外有清军士兵们的喧哗声?

因此好奇的他,当即就让下人出去看了看,而掀开布帘的下人,立刻就看到了满清正白旗士兵们正带着一群明军传令兵过来,还顺势走入营帐内,说了一句“女真语:麻烦洪大学士,审问一下他!”

这时略懂一点女真语的满清汉人大学士,就回复道“女真语:塞因(好的!)”

就这样几位明军传令兵们被安排坐了下来,满清汉人大学士还很有礼貌的让人倒茶给他喝,不过看上去挺熟悉的?但依旧先用熟悉的大明江淮官话,开始询问道“不知诸位小哥是哪里人士?又要传达什么指令呢?”

一听到对方说的是大明江淮官话,几位明军传令兵这才放松心情,喝了一口茶压压惊,在慢慢说道“哦,我等是奉总督大人之令,携带书信前去沈阳中卫,向东虏摄政王传达旨意的。”

这话一眼就被满清汉人大学士看穿并且识破了!他抬头笑笑道“难道大明帝国还不知道大清帝国已经把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沈阳中卫,改为帝都盛京城了吗?”

最新小说: 贵女景昭 超时空史记 谍海孤雁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美利坚胜者为王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抗清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汉家功业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